加藤周一的日本文学史书写
发布时间:2020-11-09 15:41
加藤周一(1919-2008)是日本著名评论家、作家、文化学家,《日本文学史序说》是他的集大成之作,该著在文学史的结构框架内,有机整合多个学科,对日本文学史展开多方的动态分析,通过纷繁的文学现象阐述日本文学发展的规律。本论文即围绕着这部文学史展开。第一章结合加藤周一在《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一书中阐述的日本文化的时空特点,分析《日本文学史序说》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阐述文学史中各个文本之间共时与历时的互动关系。第二章讨论加藤周一在《日本文学史序说》中对日本的想象、中国形象的塑造、西方形象的描述,梳理文学史家视角下的文学发展观念,从而思考文学史写作中对文学认同的构建。第三章从文学史语境入手剖析该著中土著世界观的演变过程,讨论杂种文化论在文学史写作中的运用。
【学位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313.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关于加藤周一的研究现状
二、本选题的意义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单一与多维:《日本文学史序说》的时空视界
第一节 文学史的时间结构
一、《日本文学史序说》的历史分期
二、文学史时间结构的言说
三、文学史线性时间的再思考
第二节 文学史的空间结构
一、《日本文学史序说》的空间特点
二、《日本文学史序说》中日本文学的空间特点
第三节 共时与历时:文学文本间的互动关系
一、文学史写作:共时的结构
二、文学史写作:历时的秩序
三、共时与历时的转换
第二章 解构与重构:《日本文学史序说》的文学认同
第一节 加藤周一视野中的自我与他者
一、共同体的构想
二、中国形象与西方形象的塑造
第二节 文学史语境中的文学发展观
一、观念的演变
二、叠加的模式
三、发展的场域
第三章 传统与创造:跨文化流动中的土著世界观
第一节 《日本文学史序说》与土著世界观
一、土著世界观的此岸性
二、土著世界观的演变过程
三、日本文学历史的连贯性
第二节 《日本文学史序说》与杂种文化论
一、日本文化的杂种性
二、日本文学的杂种性
三、现代化模式中的杂种文化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相似文献】
本文编号:2876635
【学位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313.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关于加藤周一的研究现状
二、本选题的意义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单一与多维:《日本文学史序说》的时空视界
第一节 文学史的时间结构
一、《日本文学史序说》的历史分期
二、文学史时间结构的言说
三、文学史线性时间的再思考
第二节 文学史的空间结构
一、《日本文学史序说》的空间特点
二、《日本文学史序说》中日本文学的空间特点
第三节 共时与历时:文学文本间的互动关系
一、文学史写作:共时的结构
二、文学史写作:历时的秩序
三、共时与历时的转换
第二章 解构与重构:《日本文学史序说》的文学认同
第一节 加藤周一视野中的自我与他者
一、共同体的构想
二、中国形象与西方形象的塑造
第二节 文学史语境中的文学发展观
一、观念的演变
二、叠加的模式
三、发展的场域
第三章 传统与创造:跨文化流动中的土著世界观
第一节 《日本文学史序说》与土著世界观
一、土著世界观的此岸性
二、土著世界观的演变过程
三、日本文学历史的连贯性
第二节 《日本文学史序说》与杂种文化论
一、日本文化的杂种性
二、日本文学的杂种性
三、现代化模式中的杂种文化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迪;论加藤周一的杂种文化理论[J];日本问题;1988年05期
2 叶渭渠;;加藤周一的眼睛[J];世界文学;1995年05期
3 诸葛蔚东;加藤周一——其人、其文、其学说[J];日本问题;1990年05期
4 许金龙;;日本作家加藤周一专辑[J];世界文学;1995年05期
5 叶渭渠;日本杂种文化与现代化——与加藤周一对谈录[J];日本学刊;2001年01期
6 魏大海;;加藤周一论日本文化的“杂种性”[J];外国文学动态;1994年04期
7 何文祯;;开卷有益——介绍《中国传来的故事》[J];文化译丛;1983年03期
8 林夏;;《读书术》[J];语文世界(高中版);2008年12期
9 加藤周一;寻找新的空间[J];读书;2005年06期
10 林哲翔;;加藤周一的翻译观之初探——以《明治初期的翻译》为中心[J];青年文学家;2010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周;加藤周一日本文化论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2 唐思敏;加藤周一的日本文学史书写[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3 许明珠;《称心独语》翻译实践报告[D];南京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76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876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