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拜伦主义”的对话——以晚清、五四时期两次“拜伦热”为中心
【文章目录】:
一、民族国家话语中的“拜伦主义”
二、拜伦纪念:从浪漫主义到写实主义
三、拜伦崇拜批判:鲁迅“天才观”的转向
四、从“象牙之塔”到“十字街头”:新民众主义时代鲁迅的“天才观”
五、结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晓敏;;俄罗斯学界关于拜伦对莱蒙托夫的影响问题研究综述[J];俄罗斯文艺;2013年02期
2 黄静;王本朝;;鲁迅的“拜伦”言说与被言说——《摩罗诗力说》“拜伦观”的接受史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3 张月;;歌剧《拜伦在意大利》在小说《耻》中的情节寓意[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4期
4 潘耀瑔;;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5 拜伦·皮茨;;“蠢驴拜伦”重生记[J];教师博览;2011年08期
6 宋达;;拜伦,是一位还是两位——诗人苏格兰身份问题在英国学界的认知变化[J];学习与探索;2018年10期
7 李静;屠国元;;梁启超的拜伦译介及其形象建构[J];文艺争鸣;2016年08期
8 拜伦;;拜伦的诗[J];意林(原创版);2015年07期
9 王炜;;未完成的大地事务 论拜伦[J];上海文化;2014年05期
10 张旭春;;新中国60年拜伦诗歌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莉;拜伦叙事诗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张静;雪莱在中国(1905-1937)[D];复旦大学;2012年
3 卢文婷;德国浪漫主义与中国文学[D];武汉大学;2012年
4 陈彦旭;“我—它”与“我—你”[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宋庆宝;拜伦在中国[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潘桂英;普罗米修斯在中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7 杜平;英国文学的异国情调和东方形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娟平;拜伦的形象:从欧洲到中国[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唐乐;拜伦诗歌中的女性观[D];南昌大学;2012年
3 杜永腾;论拜伦诗歌的讽刺艺术[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马勇;论《海盗》兼及拜伦自由反叛之英雄气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吴素君;一个诗人的神话[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于雪;解读拜伦叙事诗《唐璜》的讽刺艺术[D];辽宁大学;2016年
7 倪正芳;拜伦悲剧精神论[D];湘潭大学;2002年
8 孔瞧;同情与移情[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9 郭青青;拜伦的东方书写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健;“希腊形象”在拜伦诗歌中的体现、地位及其意义[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800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880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