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中期汉诗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7 18:37
韩国古代文学史上,高丽中期的汉诗创作是一段承上启下、革故鼎新的发展历程。它在1170年武臣政变的爆发中缓缓拉开序幕,又在1270年武臣政权的瓦解下落幕。它上承高丽前期晚唐诗风的艳丽雕琢,下启高丽末期伴随性理学思潮涌入的抑情入理。它在社会内外忧患、汉文化冲击下的肥沃土壤上结出绚烂的文学之花。这一时期无论在文学发展和政治历史上都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和双面性,对其汉诗整体特征的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价值。本论文立足于整体观,从汉诗诗作存世最多的高丽中期诗人李奎报、金克己、林椿、李仁老、陈澕等五位诗人的两千多首汉诗作品文本出发,采用历史主义批评和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中的渊源学、传播学和文艺心理学等多种研究方法,探求和评价高丽中期的汉诗创作全貌及它在整个韩国古代汉诗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为此,本文从高丽中期汉诗创作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汉诗的主题意蕴、美学风格、艺术特征及其与中国文学的关联等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第一章为高丽中期汉诗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其中对高丽中期汉诗发展的社会历史动因及高丽中期的汉诗发展概观进行了分析。高丽建国后经历了经济和文化的平稳发展期,随着光宗时期高丽王朝效仿唐朝,科举制度的...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价值及研究现状
1.2 高丽中期的时间界定
1.3 研究对象及论文总体框架
第一章 高丽中期汉诗发展的社会历史动因
1.1 高丽诗坛繁盛的原因
1.1.1 高丽中期的社会现实与经济文化
1.1.2 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接受
1.1.3 高丽士风对汉文学的重视
1.2 高丽中期汉诗的发展
1.2.1 新兴士大夫作者层的崛起
1.2.2 唐宋典籍的传入与高丽文集风起
1.2.3 文人团体的出现
1.2.4 诗话著作的问世
第二章 高丽中期汉诗的主题意蕴
2.1 理想追寻与现实世界的矛盾
2.1.1 经世致用与人才任用的不公
2.1.2 平等意识与身份等级制度的森严
2.1.3 均等思想与贫富差异的巨大
2.2 仁政爱民与治国守国的统一
2.2.1 直面疮痍与同情民生疾苦
2.2.2 以史为鉴与仁政爱民的反思
2.3 民族命运与个人使命的交织
2.3.1 动荡战乱下的民族忧患意识
2.3.2 传统溯源下的民族自主意识
2.4 山水之爱与隐逸情怀的结合
2.4.1 自然山水下的避世超脱
2.4.2 纵情诗酒下的追仙慕道
第三章 高丽中期汉诗的美学风格
3.1 清新自然
3.1.1 “清”之意味
3.1.2 陈澕:清雄绝妙
3.1.3 李仁老:清丽自然
3.1.4 金克己:清熟悠远
3.2 雄浑豪放
3.2.1 “雄”与“豪”之意味
3.2.2 李奎报:豪放不羁
3.2.3 李仁老:豪易开阔
3.2.4 金克己与林椿:雄壮清旷
3.3 绮丽华美
3.3.1 “丽”之意味
3.3.2 李仁老:富丽清新
3.3.3 陈澕:流丽清畅
3.4 沉郁凄婉
3.4.1 “沉郁”与“凄婉”之意味
3.4.2 林椿:哀伤悲慨
3.4.3 金克己:凄婉无奈
第四章 高丽中期汉诗的艺术特征
4.1 诗与画
4.1.1 “诗画一律”的内涵
4.1.2 诗情画意的结合
4.2 从抒情到理性
4.2.1 审美创作与理性思维
4.2.2 就事论理
4.2.3 托物明理
4.3 从“用典”到“新意”
4.3.1 高丽中期诗人对用事的态度
4.3.2 用典的范围与标准
4.4 修辞的活用
第五章 高丽中期汉诗与中国文学的关联
5.1 高丽中期主题意蕴与中国文学的关联
5.1.1 针砭时弊、忠君爱国的情怀
5.1.2 积极参政、豁达乐观的心境
5.1.3 远离黑暗、隐逸山林的倾向
5.2 高丽中期美学风格与中国文学的关联
5.2.1 唐诗风向宋诗风的转变
5.2.2 诗话集中的风格论
5.3 高丽中期艺术特征与中国文学的关联
5.3.1 时空交错的意象表达
5.3.2 “次韵”手法的盛行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韩国古代汉诗“学黄”境况探微[J]. 马金科,杨雅琪.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2]苏轼对李奎报文学的影响[J]. 安海淑.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3]归帆更想潇湘趣 孰于东韩汉水湄——从《匪懈堂潇湘八景诗卷》看“潇湘八景”在韩国的流变[J]. 崔雄权.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04)
[4]漫谈《东明王篇》与《诗经·大雅·生民》之关联[J]. 朴相福.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5]试析朝鲜半岛接受江西诗派的文化语境[J]. 马金科.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6]高丽汉诗对宋诗之接受研究[J]. 王正海. 学术界. 2012(09)
[7]接受与书写:陶渊明与韩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J]. 崔雄权. 文学评论. 2012(05)
[8]韩国古代三神山信仰考论[J]. 黄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9]中国古代的社、结社与文人结社[J]. 李玉栓. 社会科学. 2012(03)
[10]高丽汉诗兴盛原因的再探讨[J]. 刘强. 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 2012(00)
博士论文
[1]辽朝对高丽政策研究[D]. 陶莎.吉林大学 2016
[2]韩国古代诗歌的生命意识研究[D]. 赵丹妮.延边大学 2015
[3]朝鲜朝怀古汉诗研究[D]. 刘清涛.中央民族大学 2015
[4]高丽文人林椿的汉诗研究[D]. 吴野迪.吉林大学 2014
[5]宋代出使文学研究[D]. 陈大远.吉林大学 2014
[6]中国文化对高丽、朝鲜时代史学之影响研究[D]. 周海宁.上海师范大学 2013
[7]苏轼文人集团研究[D]. 于广杰.河北大学 2013
[8]宋代海外诸国朝贡使团入华之研究[D]. 陈少丰.福建师范大学 2013
[9]《东文选》文体研究[D]. 褚大庆.延边大学 2013
[10]朝鲜古曲诗话批评方法研究[D]. 王成.中央民族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中国古代诗论用事研究[D]. 徐爱华.南昌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03719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价值及研究现状
1.2 高丽中期的时间界定
1.3 研究对象及论文总体框架
第一章 高丽中期汉诗发展的社会历史动因
1.1 高丽诗坛繁盛的原因
1.1.1 高丽中期的社会现实与经济文化
1.1.2 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接受
1.1.3 高丽士风对汉文学的重视
1.2 高丽中期汉诗的发展
1.2.1 新兴士大夫作者层的崛起
1.2.2 唐宋典籍的传入与高丽文集风起
1.2.3 文人团体的出现
1.2.4 诗话著作的问世
第二章 高丽中期汉诗的主题意蕴
2.1 理想追寻与现实世界的矛盾
2.1.1 经世致用与人才任用的不公
2.1.2 平等意识与身份等级制度的森严
2.1.3 均等思想与贫富差异的巨大
2.2 仁政爱民与治国守国的统一
2.2.1 直面疮痍与同情民生疾苦
2.2.2 以史为鉴与仁政爱民的反思
2.3 民族命运与个人使命的交织
2.3.1 动荡战乱下的民族忧患意识
2.3.2 传统溯源下的民族自主意识
2.4 山水之爱与隐逸情怀的结合
2.4.1 自然山水下的避世超脱
2.4.2 纵情诗酒下的追仙慕道
第三章 高丽中期汉诗的美学风格
3.1 清新自然
3.1.1 “清”之意味
3.1.2 陈澕:清雄绝妙
3.1.3 李仁老:清丽自然
3.1.4 金克己:清熟悠远
3.2 雄浑豪放
3.2.1 “雄”与“豪”之意味
3.2.2 李奎报:豪放不羁
3.2.3 李仁老:豪易开阔
3.2.4 金克己与林椿:雄壮清旷
3.3 绮丽华美
3.3.1 “丽”之意味
3.3.2 李仁老:富丽清新
3.3.3 陈澕:流丽清畅
3.4 沉郁凄婉
3.4.1 “沉郁”与“凄婉”之意味
3.4.2 林椿:哀伤悲慨
3.4.3 金克己:凄婉无奈
第四章 高丽中期汉诗的艺术特征
4.1 诗与画
4.1.1 “诗画一律”的内涵
4.1.2 诗情画意的结合
4.2 从抒情到理性
4.2.1 审美创作与理性思维
4.2.2 就事论理
4.2.3 托物明理
4.3 从“用典”到“新意”
4.3.1 高丽中期诗人对用事的态度
4.3.2 用典的范围与标准
4.4 修辞的活用
第五章 高丽中期汉诗与中国文学的关联
5.1 高丽中期主题意蕴与中国文学的关联
5.1.1 针砭时弊、忠君爱国的情怀
5.1.2 积极参政、豁达乐观的心境
5.1.3 远离黑暗、隐逸山林的倾向
5.2 高丽中期美学风格与中国文学的关联
5.2.1 唐诗风向宋诗风的转变
5.2.2 诗话集中的风格论
5.3 高丽中期艺术特征与中国文学的关联
5.3.1 时空交错的意象表达
5.3.2 “次韵”手法的盛行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韩国古代汉诗“学黄”境况探微[J]. 马金科,杨雅琪.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2]苏轼对李奎报文学的影响[J]. 安海淑.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3]归帆更想潇湘趣 孰于东韩汉水湄——从《匪懈堂潇湘八景诗卷》看“潇湘八景”在韩国的流变[J]. 崔雄权.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04)
[4]漫谈《东明王篇》与《诗经·大雅·生民》之关联[J]. 朴相福.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5]试析朝鲜半岛接受江西诗派的文化语境[J]. 马金科.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6]高丽汉诗对宋诗之接受研究[J]. 王正海. 学术界. 2012(09)
[7]接受与书写:陶渊明与韩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J]. 崔雄权. 文学评论. 2012(05)
[8]韩国古代三神山信仰考论[J]. 黄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9]中国古代的社、结社与文人结社[J]. 李玉栓. 社会科学. 2012(03)
[10]高丽汉诗兴盛原因的再探讨[J]. 刘强. 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 2012(00)
博士论文
[1]辽朝对高丽政策研究[D]. 陶莎.吉林大学 2016
[2]韩国古代诗歌的生命意识研究[D]. 赵丹妮.延边大学 2015
[3]朝鲜朝怀古汉诗研究[D]. 刘清涛.中央民族大学 2015
[4]高丽文人林椿的汉诗研究[D]. 吴野迪.吉林大学 2014
[5]宋代出使文学研究[D]. 陈大远.吉林大学 2014
[6]中国文化对高丽、朝鲜时代史学之影响研究[D]. 周海宁.上海师范大学 2013
[7]苏轼文人集团研究[D]. 于广杰.河北大学 2013
[8]宋代海外诸国朝贡使团入华之研究[D]. 陈少丰.福建师范大学 2013
[9]《东文选》文体研究[D]. 褚大庆.延边大学 2013
[10]朝鲜古曲诗话批评方法研究[D]. 王成.中央民族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中国古代诗论用事研究[D]. 徐爱华.南昌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03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903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