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罗佩及其《狄公案》的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1 16:51
中国的公案小说和西方侦探小说虽然都受到读者的喜爱,但在各自成长的文学环境中都处于边缘地位,很少进入主流文学研究者的视野。虽然不可否认该领域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多数比较肤浅,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广受大众欢迎的通俗文类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可以起到主流文学很可能难以达到的文化交流和文化更新作用。换言之,对于这种文类的文化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其社会意义和文化功能,而不应因为其文学性略逊就全盘否定其研究价值。本论文正是基于对通俗文学文化功能的探索,选取了高罗佩及其狄公系列小说为对象展开的研究。半个世纪前,高罗佩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播活动或许能够为今天的文化研究者们提供一些借鉴,这是我选取该论题的原因和出发点。高罗佩,原名罗伯特·凡·古里克(Robert Van Gulik),荷兰外交官,著名汉学家和作家。高罗佩最为知名的汉学研究成果是他对中国古代性生活所作的开创性研究,而他最流行的文学作品则是他在中国公案小说启发下用英文写下的洋洋130万字的狄公系列小说。该系列小说在西方读者中受到广泛欢迎,让西方认识到东方文化中的“神探”,并继而对中国文化产生浓烈的兴趣,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
【文章来源】: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高罗佩及其文化实践
1.1 高罗佩生平
1.2 高罗佩文化交流活动的针对性和关联性
2 高罗佩及其《狄公案》研究的现实意义
2.1 当前的文化语境和文化走向
2.2 高罗佩翻译与创作实践的文化意义
2.3 高罗佩研究的现状
2.4 论文的研究重点与研究方法
2.5 论文所研究文本的版本说明
3 《武则天四大奇案》的文化翻译研究
3.1 文化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3.2 高罗佩对待翻译的态度
3.3 翻译的选材
3.4 翻译的结构调整
3.5 统一叙事角度
3.6 避免道德说教
3.7 考量艺术效果:简洁与悬念
3.8 中国文化参照
3.9 小结
4 《狄公案》的叙事特点
4.1 分析材料的选择
4.2 主要情节的设置
4.3 文本的比较分析
4.4 小结
5 《狄公案》的人物塑造
5.1 《狄公案》中的狄仁杰
5.2 《狄公案》中的助手们
5.3 《狄公案》中的女人们
5.4 小结
6 《狄公案》的世界观与文化观
6.1 《狄公案》中的鬼神观
6.2 《狄公案》中的爱情观
6.3 《狄公案》中的法制观
6.4 小结
7 《狄公案》中译本的文化翻译策略与实践
7.1 中译本的大幅调整
7.2 中文译本为什么广受欢迎
7.3 小结
8 结论
9 参考书目
10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有知的无知[J]. 汪丁丁. IT经理世界. 2007(02)
[2]公案与侦探:从《狄公案》说起[J]. 魏泉.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3]使神探狄仁杰蜚声世界的荷兰汉学家高罗佩[J]. 赵可. 文史杂志. 2005(03)
[4]东方文化身份与中国立场[J]. 王岳川. 东南学术. 2005(01)
[5]德里达与翻译理论的解构——悼念一代翻译理论宗师德里达[J]. 王宁. 中国翻译. 2005(01)
[6]论孔子的鬼神观[J]. 刘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S1)
[7]“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J]. 汤一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8]再论翻译学的学科定位和文化特征[J]. 王宁. 中国翻译. 2004(03)
[9]“发现东方”与中西“互体互用”[J]. 王岳川. 文艺研究. 2004(02)
[10]现代性、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构[J]. 王宁. 文艺研究. 2002(06)
博士论文
[1]明代公案小说研究[D]. 夏启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本文编号:3029419
【文章来源】: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高罗佩及其文化实践
1.1 高罗佩生平
1.2 高罗佩文化交流活动的针对性和关联性
2 高罗佩及其《狄公案》研究的现实意义
2.1 当前的文化语境和文化走向
2.2 高罗佩翻译与创作实践的文化意义
2.3 高罗佩研究的现状
2.4 论文的研究重点与研究方法
2.5 论文所研究文本的版本说明
3 《武则天四大奇案》的文化翻译研究
3.1 文化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3.2 高罗佩对待翻译的态度
3.3 翻译的选材
3.4 翻译的结构调整
3.5 统一叙事角度
3.6 避免道德说教
3.7 考量艺术效果:简洁与悬念
3.8 中国文化参照
3.9 小结
4 《狄公案》的叙事特点
4.1 分析材料的选择
4.2 主要情节的设置
4.3 文本的比较分析
4.4 小结
5 《狄公案》的人物塑造
5.1 《狄公案》中的狄仁杰
5.2 《狄公案》中的助手们
5.3 《狄公案》中的女人们
5.4 小结
6 《狄公案》的世界观与文化观
6.1 《狄公案》中的鬼神观
6.2 《狄公案》中的爱情观
6.3 《狄公案》中的法制观
6.4 小结
7 《狄公案》中译本的文化翻译策略与实践
7.1 中译本的大幅调整
7.2 中文译本为什么广受欢迎
7.3 小结
8 结论
9 参考书目
10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有知的无知[J]. 汪丁丁. IT经理世界. 2007(02)
[2]公案与侦探:从《狄公案》说起[J]. 魏泉.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3]使神探狄仁杰蜚声世界的荷兰汉学家高罗佩[J]. 赵可. 文史杂志. 2005(03)
[4]东方文化身份与中国立场[J]. 王岳川. 东南学术. 2005(01)
[5]德里达与翻译理论的解构——悼念一代翻译理论宗师德里达[J]. 王宁. 中国翻译. 2005(01)
[6]论孔子的鬼神观[J]. 刘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S1)
[7]“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J]. 汤一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8]再论翻译学的学科定位和文化特征[J]. 王宁. 中国翻译. 2004(03)
[9]“发现东方”与中西“互体互用”[J]. 王岳川. 文艺研究. 2004(02)
[10]现代性、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构[J]. 王宁. 文艺研究. 2002(06)
博士论文
[1]明代公案小说研究[D]. 夏启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本文编号:3029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029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