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多义的森林 ——村上春树作品的森林意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2 08:11
  村上春树是当代日本文坛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近年来屡屡斩获国际大奖,其独特的文风、新奇的小说情节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其小说中的意象研究近几年也是方兴未艾,但是对“森林”意象的探讨略显不足。本文选取了四部描写森林比较典型的长篇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1Q84》),基于日本文化传统,通过村上创作.的一些内外部影响因素,从森林的场所、森林的功用两大角度论述森林意象,以期解决“森林是什么”的问题,更深层次上研究村上汲取民族文化传统后写出不一样的“自我”,解决民族记忆中的问题。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介绍选题缘起,并对国内外的作品研究现状进行论述,明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介绍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正文分为三章,从日本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了解日本人森林观念的情感倾向,明确其对森林俯视(掠夺)与仰视(警惕)的两种不平等态度。以俄狄浦斯的“恋母”情结、弗雷泽的《金枝》、大江健三郎的森林世界和村上作品的互文四把“钥匙”作为敲门砖,以期为读懂村上春树作品中多义的森林意象做铺垫。本文将四部作品中的森林进行现实与非现实的归类,借用约瑟夫·坎贝尔“单一神话”理论把...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来源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第一章 村上春树与日本森林文化
    1.1 村上春树及其作品介绍
        1.1.1 村上春树介绍
        1.1.2 相关作品介绍
    1.2 日本文化中的森林阐释
        1.2.1 “世界树”观念
        1.2.2 界线
    1.3 解读村上春树森林的钥匙
        1.3.1 俄狄浦斯情结
        1.3.2 “金枝”与“森林之王”
        1.3.3 大江健三郎的森林世界
        1.3.4 村上作品中的互文
第二章 村上春树的森林场所
    2.1 森林的现实与非现实位置
        2.1.1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2.1.2 《挪威的森林》
        2.1.3 《海边的卡夫卡》
        2.1.4 《1Q84》
    2.2 新世界:鲸的腹腔
    2.3 生与死:limbo(林勃)
第三章 村上春树的森林功用
    3.1 投射“自我”
        3.1.1 表达阴柔“自我”
        3.1.2 等待“自我”归来
    3.2 平衡善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墙和蛋的悖论——重读《1Q84》[J]. 魏巍,赵凡涟.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03)
[2]非现实世界中的现实存在——关于《挪威的森林》中玲子的解读[J]. 宋阳.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5(05)
[3]村上春树小说主题表现中的死亡因素——以《挪威的森林》为例[J]. 洪丹,何希凡.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09)
[4]村上春树小说的异质特色——解读《海边的卡夫卡》[J]. 陈静.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05)
[5]《1Q84》中的善恶平衡及其意义探究[J]. 侯晓艳,兰凤.  当代文坛. 2013(05)
[6]浅谈村上春树作品中的现代性意象世界——以《挪威的森林》为例[J]. 石纯霞.  商. 2013(15)
[7]暴力·恶·救赎——读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J]. 李朝千.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 2013(04)
[8]探寻《1Q84》中的月亮意象[J]. 田翔尹.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03)
[9]“冷也好不冷也好,上帝都在这里”——村上春树《1Q84》所见荣格隐喻浅析[J]. 张璐璟.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2(10)
[10]村上春树的森林世界——浅谈《挪威的森林》的特色[J]. 郭亚坤.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2(05)

博士论文
[1]时空匣子[D]. 张敏生.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互文性[D]. 朱顺闯.陕西师范大学 2016
[2]论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代替系”世界[D]. 田雨荷.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4
[3]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中的自然[D]. 初杨.山东师范大学 2013
[4]论村上春树作品中的森林意象[D]. 汪玮嘉.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58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058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7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