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聂华苓小说中的“边缘人”叙事
发布时间:2021-03-23 09:43
聂华苓不仅是台湾现代派作家的代表,还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代表。成长于战火纷飞年代里的聂华苓切身体验到作为“边缘人”的痛苦和挣扎,在聂华苓各个阶段的创作中,她创作的主题在不断变化,创作手法也在不断创新,但立足于边缘视角,关注她眼中的“边缘人”却始终如一。本论文以聂华苓笔下的“边缘人”作为切入点,以文本细读为主,结合聂华的人生经历,对聂华苓小说中“边缘人”的形象类型、精神内涵、艺术手法和价值意义进行深入探讨。第一章对聂华苓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类型进行系统的分类梳理。本章分别分析了聂华苓笔下的三类“边缘人”形象,分别为异域文化冲突中的“边缘人”,社会转型中的“边缘人”和政治纷争中的“边缘人”。第二章探讨聂华苓笔下“边缘人”的精神内涵。聂华苓笔下的“边缘人”在两种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徘徊不定,面临着身份缺失的精神焦虑。他们不被群体所接纳,却被群体规则所束缚,处于不自由、身份缺失、社会价值缺失的状态,但在这种状态下,聂华苓笔下的“边缘人”迸发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反抗精神,他们展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对个体身份的探寻,对自身“边缘”地位的反抗,具有积极意义。第三章分析聂华苓小说中“边缘人”形象塑造的艺术策...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聂华苓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类型
1.1 异域文化冲突中的“边缘人”
1.2 社会转型中的“边缘人”
1.3 政治纷争中的“边缘人”
2 聂华苓小说中“边缘人”的精神内涵
2.1 对个体身份的探寻
2.2 对“边缘”地位的反抗
2.3 对自由之路的追寻
3 聂华苓小说中“边缘人”的叙事策略
3.1 展现“边缘人”生存境遇的空间塑造
3.2 突出“边缘人”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
3.3 强调“边缘人”的命运变迁的叙事结构
4 聂华苓书写“边缘人”的价值意义
4.1 人文意义:关注边缘
4.2 历史意义:书写历史
4.3 文化理想:和平共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离散主体的精神诗学——重论聂华苓《桑青与桃红》[J]. 许燕转. 华文文学. 2017(01)
[2]聂华苓小说中的“流浪的中国人”形象——以《珊珊你在哪儿》《桑青与桃红》《三生三世》为例[J]. 郑瑞娟. 名作欣赏. 2016(35)
[3]“寻父”与“寻母”:女性的追寻与成长——论小说《千山外,水长流》的主题意蕴[J]. 张洪磊. 名作欣赏. 2016(15)
[4]论聂华苓长篇小说中的文化意蕴——从《桑青与桃红》到《千山外,水长流》[J]. 李亚萍.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5]论聂华苓小说中的移民形象[J]. 陈学芬.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01)
[6]论聂华苓小说中的离散者形象[J]. 陈学芬.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7]论《失去的金铃子》中聂华苓对女性解放主题的追问与反思[J]. 冯静静.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05)
[8]国族寓言与女性主体建构:聂华苓《桑青与桃红》的离散和流亡主题[J]. 王勋鸿.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9]被放逐者的悲情——台湾现代派小说中的乡愁意识[J]. 帅震.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3(01)
[10]分化与逃离——论王小波小说主体建构的现代性诉求及其实现策略[J]. 张川平.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硕士论文
[1]论聂华苓长篇小说的叙事艺术[D]. 李永芬.山东师范大学 2016
[2]论方方小说中的空间叙事[D]. 冯晓娟.重庆师范大学 2016
[3]《繁花》的空间叙事研究[D]. 赵岩.东北师范大学 2016
[4]论霍达创作中的历史意识[D]. 张田田.兰州大学 2016
[5]国族流离的边缘发声—论聂华苓小说的边缘书写[D]. 孙辰.广西师范大学 2015
[6]流散语境中的母国记忆[D]. 仲昭阳.江南大学 2011
[7]万水千山总是情[D]. 季永洲.南昌大学 2008
[8]对生命本质的执着追求[D]. 黄志杰.南京师范大学 2006
[9]自由—人类活动的终极追求[D]. 周群.湖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95593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聂华苓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类型
1.1 异域文化冲突中的“边缘人”
1.2 社会转型中的“边缘人”
1.3 政治纷争中的“边缘人”
2 聂华苓小说中“边缘人”的精神内涵
2.1 对个体身份的探寻
2.2 对“边缘”地位的反抗
2.3 对自由之路的追寻
3 聂华苓小说中“边缘人”的叙事策略
3.1 展现“边缘人”生存境遇的空间塑造
3.2 突出“边缘人”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
3.3 强调“边缘人”的命运变迁的叙事结构
4 聂华苓书写“边缘人”的价值意义
4.1 人文意义:关注边缘
4.2 历史意义:书写历史
4.3 文化理想:和平共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离散主体的精神诗学——重论聂华苓《桑青与桃红》[J]. 许燕转. 华文文学. 2017(01)
[2]聂华苓小说中的“流浪的中国人”形象——以《珊珊你在哪儿》《桑青与桃红》《三生三世》为例[J]. 郑瑞娟. 名作欣赏. 2016(35)
[3]“寻父”与“寻母”:女性的追寻与成长——论小说《千山外,水长流》的主题意蕴[J]. 张洪磊. 名作欣赏. 2016(15)
[4]论聂华苓长篇小说中的文化意蕴——从《桑青与桃红》到《千山外,水长流》[J]. 李亚萍.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5]论聂华苓小说中的移民形象[J]. 陈学芬.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01)
[6]论聂华苓小说中的离散者形象[J]. 陈学芬.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7]论《失去的金铃子》中聂华苓对女性解放主题的追问与反思[J]. 冯静静.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05)
[8]国族寓言与女性主体建构:聂华苓《桑青与桃红》的离散和流亡主题[J]. 王勋鸿.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9]被放逐者的悲情——台湾现代派小说中的乡愁意识[J]. 帅震.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3(01)
[10]分化与逃离——论王小波小说主体建构的现代性诉求及其实现策略[J]. 张川平.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硕士论文
[1]论聂华苓长篇小说的叙事艺术[D]. 李永芬.山东师范大学 2016
[2]论方方小说中的空间叙事[D]. 冯晓娟.重庆师范大学 2016
[3]《繁花》的空间叙事研究[D]. 赵岩.东北师范大学 2016
[4]论霍达创作中的历史意识[D]. 张田田.兰州大学 2016
[5]国族流离的边缘发声—论聂华苓小说的边缘书写[D]. 孙辰.广西师范大学 2015
[6]流散语境中的母国记忆[D]. 仲昭阳.江南大学 2011
[7]万水千山总是情[D]. 季永洲.南昌大学 2008
[8]对生命本质的执着追求[D]. 黄志杰.南京师范大学 2006
[9]自由—人类活动的终极追求[D]. 周群.湖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955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095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