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论利玛窦在华形象流变

发布时间:2021-04-07 03:46
  中西文化交通史上,利玛窦是众多来华传教士中最重要的一位,是“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先行者。自1582年登陆澳门起到1610年于北京逝世,他在中国短短二十八年间留下了大量事迹与著述;与此同时他的称谓与形象也一变再变,展现在中国人面前的利玛窦也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个体。关于利玛窦的研究,海内外学者已经出版和发表了为量颇丰的著述。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在利玛窦的形象流变之上以及这种流变背后的深层原因上仍然具有一定的深入与探索空间。随着利玛窦相关资料的译介、整理和出版;为我们的讨论提供一定的便利。本论文试图以利玛窦个人形象的流变为切入点,从“他者”的角度考察利玛窦形象在中国的流变,分析隐藏在利玛窦个人形象之下的真相及其原因,尝试探讨其形象之流变所蕴含的形象学意义。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简介利玛窦以及关于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动态,交代对利玛窦在华形象流变研究的写作目的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追述利玛窦传奇的一生,结合利玛窦的中文著述,对他在华形象流变进行梳理,将之分为三个阶段。第三部分深入分析利玛窦较为明显的三个阶段,以此探讨其在上层路线的所做的努力和与下层民众之间的矛盾,以此揭露其形象之间内部关系,...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利玛窦研究及其在华形象述评
    1.2 研究依据与目的
第2章 利玛窦在中国的多重形象
    2.1 身披袈裟的“西僧”(1582-1595)
    2.2 “西儒”利西泰(1595-1603)
    2.3 “科学家”利玛窦(1603-1610)
    结论
第3章 利玛窦形象的中国本土化
    3.1 “修士”形象隐退
    3.2 “术士”形象形塑
    结论
第4章 利玛窦形象成因的文化分析
    4.1 上层路线中的分裂
    4.2 与下层民众的矛盾
    4.3 夹缝中的利玛窦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利玛窦易服地点和时间考——与计翔翔教授商榷[J]. 宋黎明.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7(06)
[2]当代中西对话的另一种可能——从于连的l’altérité(他者性和相异性)和l’écart(间距)出发[J]. 萧盈盈.  中国比较文学. 2015(04)
[3]另一种跨文化形象学的可能:从“影子媒介”出发[J]. 周云龙.  中国比较文学. 2015(04)
[4]崇祯帝改奉天主教考论[J]. 晁中辰.  东岳论丛. 2014(10)
[5]我国制造望远镜第一人薄珏及其与西学关系之考辩[J]. 纪建勋.  史林. 2013(01)
[6]利玛窦易服问题再研究[J]. 谭树林.  世界宗教研究. 2012(05)
[7]略论当下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四组争议[J]. 赵颖.  世界文学评论. 2011(02)
[8]形象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前景[J]. 伍依兰.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9(06)
[9]比较文学形象学[J]. 狄泽林克,方维规.  中国比较文学. 2007(03)
[10]明朝士大夫与利玛窦的《畸人十篇》[J]. 侯明.  国际汉学. 2004(02)

硕士论文
[1]利玛窦笔下的中国形象[D]. 李孝德.山东大学 2011
[2]从利玛窦两次易服看耶稣会士对异质文化的适应[D]. 王志平.浙江大学 2007
[3]利玛窦传教策略及其效应[D]. 马春华.华中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227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1227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2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