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与林芙美子诗歌女性意识比较
发布时间:2021-04-11 07:40
萧红与林芙美子分别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日两国重要的女性代表作家。二者都以小说成名,但她们最初都选择诗歌作为自我言说的方式。两位作家同出生于二十世纪初,共同经历了中日两国在西方文化影响下的重大变革时期。同样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使这两位东方女性的命运呈现出极大的相似性,而相同的观察视角和言说立场也使她们的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共性特征。在诗歌的理想王国中,她们获得言说主体和欲望主体的地位,勇敢表达女性爱的需求与权利;从女性立场审视两性关系,书写爱情逝去后女性心灵的伤痛及愤懑情绪;通过不断的内观与反思认识自我并寻找生命的意义,共同彰显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两位诗人成长的家庭环境、爱情婚姻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受的文学熏陶等是她们诗歌中女性意识的形成及相似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由于中日两国女性解放的路径以及民族间文学的功用及价值取向等社会文化差异,加之两位作家的童年经历、婚姻爱情观和所受文学的影响等具体人生际遇的不同,二者在女性言说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女性意识的审美呈现方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总之,萧红与林芙美子通过诗歌以女性审美视角和立场,对女性生存状况和内心世界进行独特的感受和把握,表现...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三) “女性意识”概念界定
一 萧红与林芙美子女性意识的形成
(一) 父权压制与被逐出门
(二) 惨痛的爱情与无望的婚姻
(三) 时代精神的召唤与文学阅读的启迪
二 诗歌理想中言说主体的共性显现
(一) 女性爱的要求与权利表达
(二) 女性立场的两性关系审视
(三) 自我的寻找与生命的叩问
三 现实映射下的不同个性呈现
(一) 反叛姿态与言说方式的区别
1.矛盾退守与决绝抗争的女性姿态
2.苦痛纠结与乐观超然的两性关系
3.孤独的吟唱与整体的言说
(二) 女性意识审美表现差异
1.深沉委婉与自由宣泄的抒情方式
2.含蓄典雅与感官渲染的创作风格
四 女性意识差异性溯源
(一) 社会文化因素
1.女性解放的不同路径:边缘呐喊与主流抗争
2.文学功用及价值取向差异:抒情言志与社交“歌合”
(二) 个人际遇因素
1.童年印记:孤独的侵蚀与流浪的历练
2.婚姻爱情观:救命的稻草与生活的同伴
3.古典诗词的熏陶与欧美文学的吸收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女性诗歌的女性意识与诉求演变[J]. 金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2]漂泊的渴爱者——论萧红的爱情诗[J]. 张瑞.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3]诗歌里的自我寻找——论《看到苍马》中林芙美子的女性书写[J]. 杨本明.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5(04)
[4]浅谈二十世纪女性诗歌里女性形象的自我认同[J]. 王怀昭.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5]日本近代女性意识的变化——从贤妻良母到新女性[J]. 鲁晶石,陈梦洁. 黑龙江史志. 2014(03)
[6]“女性诗歌”:性别概念与书写可能[J]. 龙扬志.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7]1930年代女性诗人创作及其文学史命运[J]. 余蔷薇. 文学评论. 2012(04)
[8]才女本色是诗性——论萧红的诗歌创作[J]. 王吉鹏,秦素芬.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2)
[9]论萧红诗歌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成就[J]. 姜山,姜志军. 北方论丛. 2011(01)
[10]论萧红的诗歌创作[J]. 李运,赵学勇. 甘肃社会科学. 2010(01)
博士论文
[1]同时代女性的言说[D]. 杨本明.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2]解析林芙美子文学的流行符号——贯穿一生的平民情怀[D]. 李晓光.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萧红诗歌研究[D]. 殷璐.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试析林芙美子文学中的女性观[D]. 石晓鹏.中国海洋大学 2012
[3]论诗人萧红[D]. 李运.兰州大学 2010
[4]开花的一粒土泥[D]. 侯耀蓉.西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30857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三) “女性意识”概念界定
一 萧红与林芙美子女性意识的形成
(一) 父权压制与被逐出门
(二) 惨痛的爱情与无望的婚姻
(三) 时代精神的召唤与文学阅读的启迪
二 诗歌理想中言说主体的共性显现
(一) 女性爱的要求与权利表达
(二) 女性立场的两性关系审视
(三) 自我的寻找与生命的叩问
三 现实映射下的不同个性呈现
(一) 反叛姿态与言说方式的区别
1.矛盾退守与决绝抗争的女性姿态
2.苦痛纠结与乐观超然的两性关系
3.孤独的吟唱与整体的言说
(二) 女性意识审美表现差异
1.深沉委婉与自由宣泄的抒情方式
2.含蓄典雅与感官渲染的创作风格
四 女性意识差异性溯源
(一) 社会文化因素
1.女性解放的不同路径:边缘呐喊与主流抗争
2.文学功用及价值取向差异:抒情言志与社交“歌合”
(二) 个人际遇因素
1.童年印记:孤独的侵蚀与流浪的历练
2.婚姻爱情观:救命的稻草与生活的同伴
3.古典诗词的熏陶与欧美文学的吸收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女性诗歌的女性意识与诉求演变[J]. 金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2]漂泊的渴爱者——论萧红的爱情诗[J]. 张瑞.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3]诗歌里的自我寻找——论《看到苍马》中林芙美子的女性书写[J]. 杨本明.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5(04)
[4]浅谈二十世纪女性诗歌里女性形象的自我认同[J]. 王怀昭.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5]日本近代女性意识的变化——从贤妻良母到新女性[J]. 鲁晶石,陈梦洁. 黑龙江史志. 2014(03)
[6]“女性诗歌”:性别概念与书写可能[J]. 龙扬志.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7]1930年代女性诗人创作及其文学史命运[J]. 余蔷薇. 文学评论. 2012(04)
[8]才女本色是诗性——论萧红的诗歌创作[J]. 王吉鹏,秦素芬.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2)
[9]论萧红诗歌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成就[J]. 姜山,姜志军. 北方论丛. 2011(01)
[10]论萧红的诗歌创作[J]. 李运,赵学勇. 甘肃社会科学. 2010(01)
博士论文
[1]同时代女性的言说[D]. 杨本明.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2]解析林芙美子文学的流行符号——贯穿一生的平民情怀[D]. 李晓光.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萧红诗歌研究[D]. 殷璐.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试析林芙美子文学中的女性观[D]. 石晓鹏.中国海洋大学 2012
[3]论诗人萧红[D]. 李运.兰州大学 2010
[4]开花的一粒土泥[D]. 侯耀蓉.西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30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130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