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论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记忆之维

发布时间:2021-07-02 10:37
  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是日本继川端康成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作家。他生于战时,长于战后,既受军国主义教育,也受民主主义影响;既继承了传统日本文化,也接受了西方的哲学思想。人生经历丰富的大江健三郎多采用自我言及的方式,来展现他立足个人而又超越个人的体验,这成为他创作的特色之一。他从个人的日常记忆、创伤记忆中取材,以自己曾经生活的森林村庄作为思想底色,立足边缘,挖掘了藏于其中的家族历史;同时,他又立足现实,关注政治,心系日本民族的发展。本文主要将大江健三郎的创作与记忆理论相结合,选取其创作各阶段的小说、随笔,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从三个维度,即个人记忆层面、家族记忆层面和民族集体记忆层面,展开研究,探讨大江健三郎作品与记忆之间的关系。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梳理了大江健三郎的生平及创作历程,阐述了国内外对于大江文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并说明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正文部分由四章组成,分别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章着重介绍了与记忆理论相关的内容,包括记忆研究的历史,记忆传承的载体、媒介以及从记忆主体角度入手对记忆进行的类型划分,为下文的分析阐述提供相关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从个人...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大江健三郎生平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一章 记忆书写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记忆研究的历史
    第二节 记忆的载体与媒介
    第三节 记忆的类型:个人记忆、家庭记忆、民族记忆
第二章 大江健三郎的个人记忆与文学创作
    第一节 文学化的记忆书写
    第二节 从记忆走向现实:寻求自愈之道
第三章 大江健三郎作品中家族记忆的代际传递
    第一节 家族记忆的追寻
    第二节 家族记忆交换:记忆的代际传递
    第三节 从过去回到现在:重拾自我认同
第四章 大江健三郎对集体记忆的再挖掘
    第一节 集体记忆的书写
    第二节 边缘记忆进入的困境
    第三节 重建理想之日本民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J]. 金寿福.  外国语文. 2017(02)
[2]美国媒介记忆研究综述[J]. 庄玮.  外国语文. 2017(02)
[3]记忆、身份认同与文学演示[J]. 刘海婷.  外国语文. 2017(02)
[4]近年来中国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研究述评[J]. 兰立亮.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04)
[5]创伤记忆的文学表征[J]. 赵静蓉.  学术研究. 2017(01)
[6]叙述者的“回心”:大江健三郎“最后的小说”《晚年样式集》[J]. 冯立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7]历史叙事与现实书写的罅隙之间——大江健三郎《晚年样式集》论[J]. 霍士富,吐雅.  当代外国文学. 2016(04)
[8]解析大江健三郎《饲育》中的自我觉醒[J]. 杨龙辉.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09)
[9]论记忆的空间性叙事[J]. 袁同凯,房静静.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10]新世纪日本文学发展进程——黑古一夫访谈录[J]. 陈世华.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16(03)

博士论文
[1]日本原爆文学研究[D]. 李军.东北师范大学 2014
[2]大江健三郎文学论[D]. 林啸轩.山东大学 2013
[3]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 兰立亮.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4]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与和平观研究[D]. 刘炳范.吉林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铭记与救赎[D]. 张蜻.南京师范大学 2016
[2]君特·格拉斯与大江健三郎文学的战争观比较研究[D]. 成龙.辽宁大学 2016
[3]从广岛到冲绳[D]. 吉莉.曲阜师范大学 2016
[4]文化记忆理论研究[D]. 张欣.中国海洋大学 2015
[5]危机与救赎—大江健三郎小说的现代性解读[D]. 陈荣.辽宁师范大学 2015
[6]创伤体验叙述研究[D]. 魏广振.山东师范大学 2014
[7]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D]. 王晶晶.四川师范大学 2014
[8]大江健三郎森林意识探究[D]. 乔鑫.辽宁师范大学 2014
[9]叙事伦理视角下的大江健三郎小说研究[D]. 李书慧.江苏师范大学 2013
[10]《同时代的游戏》中“破坏人”的狂欢化精神[D]. 张丽杰.河北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60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260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0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