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的早期文学世界 ——从战后启蒙到文化批评
发布时间:2021-08-02 11:28
一般认为,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江健三郎(1935— )的文学主题、作品风格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然而,回顾大江健三郎的创作历程就会发现,大江健三郎在文学创作的最初十年(亦即从以《奇妙的工作》登上文坛到顶峰之作《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发表的十年)里,正好完成了他走上文学道路、摸索自己的文学表现形式、历经探索失败后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学方向、形成独特文学思想和方法的过程,而此后的所谓风格、主题的变化,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本论认为,大江健三郎在其文学创作的最初十年里,完成了从启蒙者到文化批评者的转变,文化批评成为他此后创作的主旋律。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启蒙,与启蒙主义运动并无关联,它只不过是大江健三郎思想主张的一种外化,而所谓文化批评,正是大江健三郎作为知识分子的意义的显现。 如果将大江早期文学更为细致地分段,我认为可以分为第一段即《奇妙的工作》到《拔芽击仔》的两年,第二段即《我们的时代》前后的五年,第三段即《个人的体验》到《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前后的三年。大江健三郎早期第一段的创作较为明显地体现了他的启蒙意识,对此,本论在第一、二章中加以描述;第二段的创作为大江健三郎的探索期...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话语的选择
第一节 进入话语——个我文学回归背景下的登场
与“我”·“我们”"> 第二节 将时代相对化的“装置”——<监禁状态>与“我”·“我们”
第三节 启蒙意识的显露——唤起“危险的感觉”与鲁迅“铁屋子”理论
第二章 对同时代的启蒙
的启蒙"> 第一节 对<战后>的启蒙
第二节 启蒙话语的冒险与挑战
第三章 启蒙者的解构和重构
第一节 启蒙者的解构——走出探索的盲点与误区
第二节 启蒙者的重构——由启蒙到自我启蒙
第四章 文化批评的达成
第一节 历史的叙述方法——大江健三郎的新的问题意识
的唤起和追究——文化批评的达成"> 第二节 <历史>的唤起和追究——文化批评的达成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之于大江健三郎——大江健三郎1960年访华研究[J]. 王新新. 文艺争鸣. 2001(05)
[2]迈出泥坑的蜜三郎与走不出地狱的鹰四——《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的两个人物[J]. 庞希云. 名作欣赏. 2001(03)
[3]试论大江健三郎对存在主义的超越[J]. 牛伶俐.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1(02)
[4]从叙事学看大江健三郎的文学创作[J]. 罗帆.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1(01)
[5]试析大江健三郎小说的文体特色[J]. 王奕红.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06)
[6]“痛苦”的燃烧与升华——浅析大江健三郎作品的精神内涵[J]. 张国仁. 当代外国文学. 2000(04)
[7]大江文学在中国的境遇[J]. 陈凤川. 日本学论坛. 2000(03)
[8]契约型叙事模式与故事深层语法结构——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看大江文学再生原型文本结构模式[J]. 罗帆. 益阳师专学报. 2000(03)
[9]寻找失落的家园——大江健三郎“乌托邦—森林意识”小说的主题研究[J]. 曹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3)
[10]暧昧的选择——大江健三郎早期创作中对萨特存在主义影响的消化[J]. 胡志明. 外国文学评论. 2000(01)
本文编号:3317483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话语的选择
第一节 进入话语——个我文学回归背景下的登场
与“我”·“我们”"> 第二节 将时代相对化的“装置”——<监禁状态>与“我”·“我们”
第三节 启蒙意识的显露——唤起“危险的感觉”与鲁迅“铁屋子”理论
第二章 对同时代的启蒙
的启蒙"> 第一节 对<战后>的启蒙
第二节 启蒙话语的冒险与挑战
第三章 启蒙者的解构和重构
第一节 启蒙者的解构——走出探索的盲点与误区
第二节 启蒙者的重构——由启蒙到自我启蒙
第四章 文化批评的达成
第一节 历史的叙述方法——大江健三郎的新的问题意识
的唤起和追究——文化批评的达成"> 第二节 <历史>的唤起和追究——文化批评的达成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之于大江健三郎——大江健三郎1960年访华研究[J]. 王新新. 文艺争鸣. 2001(05)
[2]迈出泥坑的蜜三郎与走不出地狱的鹰四——《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的两个人物[J]. 庞希云. 名作欣赏. 2001(03)
[3]试论大江健三郎对存在主义的超越[J]. 牛伶俐.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1(02)
[4]从叙事学看大江健三郎的文学创作[J]. 罗帆.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1(01)
[5]试析大江健三郎小说的文体特色[J]. 王奕红.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06)
[6]“痛苦”的燃烧与升华——浅析大江健三郎作品的精神内涵[J]. 张国仁. 当代外国文学. 2000(04)
[7]大江文学在中国的境遇[J]. 陈凤川. 日本学论坛. 2000(03)
[8]契约型叙事模式与故事深层语法结构——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看大江文学再生原型文本结构模式[J]. 罗帆. 益阳师专学报. 2000(03)
[9]寻找失落的家园——大江健三郎“乌托邦—森林意识”小说的主题研究[J]. 曹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3)
[10]暧昧的选择——大江健三郎早期创作中对萨特存在主义影响的消化[J]. 胡志明. 外国文学评论. 2000(01)
本文编号:3317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317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