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沙乡年鉴》在中国的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7 19:29
  随着世界范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日益加剧,环境问题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的永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样的语境下,我国学者积极探寻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源和解决途径,并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引入了西方生态哲学。在这股潮流中,西方生态文学作品开始源源不断涌入我国,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的《沙乡年鉴》亦在此列。自从1992年该著进入中国之始,它就因为高度的前瞻性引起了中国学界的注意,学者们纷纷从《沙乡年鉴》的结构内容、理论阐释等侧面着手对它展开研究。截止到2017年,《沙乡年鉴》在中国的接受史已有25年,纵观学者们的研究,尚未发现以《沙乡年鉴》在中国的总体接受情况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鉴于此,本文以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接受学研究为视角,以时间为线索,具体梳理《沙乡年鉴》在中国被接受的25年时间里的接受情况。在以材料收集法和分析归纳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系统研读和归纳的基础上,本文拟将《沙乡年鉴》在中国的接受划分为三个时期,它们分别是1992年至2001年的萌芽期、2001年至2010年的激辩期和2010年至2017年的内化期。在萌芽期,学者们对《沙乡年...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对象及学术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课题的创新点及难点
2 1992-2001:《沙乡年鉴》在中国接受的萌芽期
    2.1 中国接受《沙乡年鉴》的理论及现实背景
    2.2 《沙乡年鉴》在中国的具体接受:犹豫不决、取舍两难
    2.3 唤醒国人生态意识和生态良知
3 2001-2010:《沙乡年鉴》在中国接受的激辩期
    3.1 社会语境及环境伦理学的快速发展
    3.2 两种质疑、两种辩护
    3.3 促进中国环境伦理的理论建构
4 2010-2017:《沙乡年鉴》在中国接受的内化期
    4.1 《沙乡年鉴》的自然文学特质、生态批评的持续发展
    4.2 《沙乡年鉴》:作为自然文学经典
    4.3 对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思考——以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为视角[J]. 李翔.  文化学刊. 2017(09)
[2]“像山那样思考”: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生态意识与环境史[J]. 王玉山.  社会科学战线. 2017(01)
[3]生态批评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J]. 石海毓.  文学理论前沿. 2016(01)
[4]生态整体主义的三重困境——论中国当代生态美学哲学基础的局限[J]. 马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5]利奥波德“土地伦理”内涵及其对生态保护的启示[J]. 黄丹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10)
[6]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取舍——读《沙乡年鉴》[J]. 崔芳芳.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10)
[7]论生态批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J]. 吕娟霞.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2)
[8]生态伦理观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读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J]. 刘倩倩.  黑龙江史志. 2014(16)
[9]中国生态批评的现状与发展[J]. 王晓晨,杨东.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10]土地伦理与土地美学的诗性阐释——评生态散文《沙乡年鉴》[J]. 郭茂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博士论文
[1]土地伦理的理论探讨及实践研究[D]. 赵晓庆.中国矿业大学 2014
[2]道在途中—中国生态批评的理论生成[D]. 马治军.苏州大学 2012
[3]大地伦理的诗意呈现[D]. 张鹏.上海大学 2009
[4]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 韦清琦.北京语言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思想研究[D]. 闵楠.吉林大学 2015
[2]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启示[D]. 罗贵英.闽南师范大学 2014
[3]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研究[D]. 菅建伟.长安大学 2013
[4]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中自然观念的传播过程分析[D]. 杜萌雅.河北大学 2010
[5]论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对我国自然资源立法的影响[D]. 穆成瑀.西北民族大学 2007
[6]环境伦理视野下的森林问题研究[D]. 朱凯.南京林业大学 2005
[7]论奥尔多·利奥波德前后期的思想转变及意义[D]. 聂嫄媛.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28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3283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2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