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1930年代中国的美国文学形象构建

发布时间:2021-08-10 18:13
  美国文学是促进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重要资源。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就有必要深入考察中国文人如何认知和想象、选择和安排、彰显和遮蔽美国文学,从而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借鉴、对照的“他者”形象。本文旨在还原和阐释1930年代中国构建美国文学形象的历史文化语境、具体过程、主要着眼点及最后结果。在1930年代,随着美国迅速崛起和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中国文人在接受美国文学时,出现了从粗浅介绍到深入剖析、从轻视到重视的整体性过渡。尽管这一时段依然有人无视美国文学的民族文化特性和良好发展态势,但质疑和否定的声音明显减弱,美国文学也开始在中国呈现出全新的形象。与此同时,在“政治场”和“文学场”严重分化的语境下,不同倾向的中国文人对美国文学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和阐释,构建出了不同的美国文学形象。整体来看,1930年代中国文人构建出的美国文学形象既发生了历时性变迁,又呈现出共时性差异,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既参入了对美国国家的认知和想象,又曲折地表达出对中国现实的思考和对中国未来发展路径的设计。本文先综合考察1930年代中国构建美国文学形象的语境,再重点分析美国文学形象在中国的多元呈现和整体...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2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他者”崛起:1930 年代中国构建美国文学形象的外部语境
    第一节 美国崛起及其影响力在中国的扩散
        一、美国的崛起历程及现实状况
        二、美国影响力在中国的扩散
    第二节 美国文学的发展与成熟
        一、20 世纪之前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二、20 世纪初美国文学的繁荣景象及意义凸显
第二章 “自我”症候:1930 年代中国构建美国文学形象的内部语境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诉求
        一、现代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意识的形成
        二、美国文学: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借镜”
        三、美国文学译介的整体状况
    第二节 1930年代中国的文坛情势
        一、中国文坛的多元格局与多型话语
        二、美国文学译介队伍壮大及分化
    第三节 1930年代中国的都市文化发展
        一、新市民阶层与美国文学消费
        二、现代传媒与美国文学传播
        三、现代教育与美国文学传播
第三章 辛克莱热:1930 年代中国的阶级/革命话语与美国文学形象构建
    第一节 1930年代中国的阶级/革命话语与辛克莱热
        一、阶级/革命:美国文学形象构建的重要尺度
        二、辛克莱:新文学、文化偶像
    第二节 构建主体的身份认同变化
        一、“五四”高潮期的狂飙诗人身份定位
        二、“革命文学”时代的自我调整
    第三节 从翻译选择到政治实践
        一、翻译选择与阶级/革命话语彰显
        二、从文学实践到政治实践
第四章 休士热:1930 年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话语与美国文学形象构建
    第一节 美国黑人及其文学:1930 年代中国的公共议题
        一、关注黑人现实境遇
        二、关注黑人文学发展状况
        三、黑人文学译介的特点
    第二节 杨昌溪的黑人文学形象构建
        一、研究实绩考辨
        二、民族/国家话语与黑人文学阐释
    第三节 休士:民族革命还是阶级革命斗士?
        一、民族革命斗士
        二、阶级革命斗士
        三、休士形象差异的实质
第五章 “自由”的文学:1930 年代中国的自由主义话语与美国文学形象构建
    第一节 杜衡与“专号”的自由主义话语生成
        一、“专号”的自由主义话语立场
        二、杜衡在“专号”中的作用
    第二节 “专号”中的美国文学形象及其构建策略
        一、现代、独立、自由、创造的美国文学
        二、多元竞生的美国文学
        三、“专号”构建美国文学形象的主要策略
    第三节 “专号”构建美国文学形象的诉求
        一、新文学建设构想
        二、政治和文化路径设计
第六章 刘易斯热:1930 年代中国的多元话语交织与美国文学形象构建
    第一节 “诺奖情结”与刘易斯热
        一、刘易斯:1930 年代中国文坛的又一个热点
        二、“诺奖情结”生成的内在逻辑
        三、获奖与刘易斯热
    第二节 美国获奖:相关争论与美国文学形象构建
        一、从民族/国家的角度阐释诺奖
        二、“美国”获奖与中国文人的意外之感
        三、关于美国获奖资格及获奖原因的争论
    第三节 刘易斯获奖:相关争论与刘易斯形象构建
        一、刘易斯获奖与中国文人的意外之感
        二、关于刘易斯获奖资格及获奖原因的争论
        三、关于刘易斯作品批判性的争论
第七章 1930年代中国的世界文学史书写与美国文学形象构建
    第一节 在世界文学格局中定位美国文学
        一、基本积极的美国文学形象
        二、基本消极的美国文学形象
    第二节 在世界文学格局中安排美国作家
        一、世界文学史著中的美国“经典”作家
        二、“经典”序列:彰显与遮蔽
        三、文学观、史观与“经典”选择
    第三节 外来话语影响与美国文学形象构建
        一、《文学大纲》中的美国文学论述
        二、《世界文学史纲》中的美国文学论述
第八章 从“ABC”到“新传统”:1930 年代中国构建美国文学形象的整体变迁
    第一节 《美国文学ABC》与美国文学“旧”形象
        一、《美国文学ABC》——“《英国文学ABC》的第三册”
        二、真美善统一的纯文学观与美国文学消极形象生成
        三、编译、漠视与美国文学消极形象生成
    第二节 《新传统》与美国文学“新”形象
        一、“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内容”:美国文学的新传统之一
        二、“民族主义的形式”:美国文学的新传统之二
        三、多元共生、一元独秀的美国文学形象及其生成逻辑
        四、从美国国家形象构建到中国自我认知和想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3345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3345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5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