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2 21:53
在群星闪烁的西方后现代主义研究领域,琳达·哈钦是少数几位耀眼的女性理论家之一,也是加拿大仅次于弗莱的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艺理论家。她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以小说为重点关注领域,同时也将后现代建筑、美术和电影等纳入视野,详细阐发了后现代艺术区别于现代主义的美学形式和实践策略,尤其对其特有的政治内涵作出了系统深入的解读,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的认识。长久以来,人们有关后现代主义的看法一直受到以詹姆逊和伊格尔顿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影响。他们对后现代文化总体上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后在文化上的对应表现,是现代主义先锋派向商品拜物教彻底臣服的结果。后现代艺术在他们看来不过是非历史的、非政治的、玩弄拼贴游戏的文化大杂烩。在后现代社会状况下,艺术家们已不再可能进行类似现代主义先辈们所作的那种政治性和批判性的严肃艺术实践。他们的作品完全背叛了现代主义曾有的崇高使命,不再是刺向社会疾患的利器,反倒是向商业赞助商和文化掮客们抛去的媚眼。但在哈钦看来,后现代主义没有逃避或扼杀历史,也不是在简单篡改和玩弄文化碎片,而是以独特方式对原本隐含在文学、文...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琳达·哈钦的学术生平
第二节 论文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国外研究状况
第四节 国内研究状况
第五节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哈钦后现代诗学的理论模型:后现代主义建筑
第一节 现代主义建筑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建筑
第三节 建筑运动中的社会政治意蕴
第四节 后现代建筑给哈钦带来的启示
第五节 以后现代建筑为模型导致的理论缺陷
第二章 后结构主义的文本观与历史观对哈钦的影响
第一节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本观
第二节 福柯的后结构主义话语观与历史观
第三节 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
第四节 哈钦理解中的历史、文本与叙事话语
第三章 哈钦对后现代艺术中的反讽与戏仿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后现代视阂中的反讽
一、作为话语策略的反讽
二、反讽的双重言说
三、反讽的意图与阐释
第二节 后现代视阈中的戏仿
一、后现代戏仿的本质:是"戏"还是"仿"?
二、后现代戏仿的指向:文本还是世界?
三、后现代戏仿的历史观:质疑还是拼贴?
第四章 哈钦后现代诗学的理论焦点:历史书写元小说中的再现政治与历史问题
第一节 现实主义与再现
一、现实主义小说与模仿/再现
二、传统历史书写与再现
三、历史小说:文学与历史的交叉点
第二节 现代主义与反再现
一、认识转变:从真实再现到审美假象
二、兴趣转移:从再现的内容到再现的媒介
三、现代主义文本:语言的迷宫,能指的海洋
第三节 元小说与自我再现
一、自我再现:从产品模仿到过程模仿
二、元小说的艺术成就:从制作幻象到暴露虚构
三、元小说的悖论:从语言的欢乐宫到语言的牢笼
第四节 历史书写元小说与再现的政治
一、历史书写中的再现政治:来自历史书写研究的启示
二、历史书写元小说与晚期现代主义元小说的差异
三、历史书写元小说:关于历史再现的问题学
第五节 案例分析:里德的历史书写元小说《芒博琼博》
第五章 哈钦理论的最终旨趣:后现代主义的政治学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的非政治性:新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一、政治革命退潮与后现代转向
二、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逻辑
三、伊格尔顿论现代主义、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的政治性:哈钦的视角
一、后现代主义的逻辑:"非此即彼"还是"亦此亦彼"?
二、后现代主义的政治批判立场:有距离的还是同谋性的?
(一) 有距离的批判
(二) 同谋性的批判
三、后现代主义的政治实践策略:反讽与戏仿
(一) 后现代反讽的政治
(二) 后现代戏仿的政治
(三) 双重编码带来的政治困境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与女权主义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
第六章 对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的总体评价
第一节 诗学还是问题学?
第二节 哈钦的理论成就
第三节 哈钦理论中存在的不足
余论 哈钦对中国后现代研究的借鉴意义
一、关于中国是否存在后现代主义的问题
二、关于后现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三、关于中国后现代文学的评价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著述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实践性: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的主导性品格[J]. 杜吉刚.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0(05)
[2]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文艺发展[J]. 赖大仁. 贵州社会科学. 2007(11)
[3]历史话语的消亡——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后现代主义情怀[J]. 路文彬. 文艺评论. 2002(01)
[4]价值再判断: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新潮小说[J]. 黄秋平. 求索. 2000(05)
[5]后现代主义文学:琳妲·哈琴笔谈录[J]. 袁洪庚. 当代外国文学. 2000(03)
[6]对中国后现代主义文本的一种解读[J]. 邢建昌. 当代文坛. 2000(01)
[7]多元化文艺景观中的两道主潮:新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J]. 董小玉. 文艺评论. 1999(06)
[8]琳达·哈钦访谈录[J]. 朱刚,刘雪岚. 外国文学评论. 1999(01)
[9]“历史”的误读——对于1989年以来一种文学现象的阐释[J]. 吴义勤. 文艺评论. 1993(04)
[10]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J].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沅柳. 世界美术. 1993(02)
本文编号:3339142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琳达·哈钦的学术生平
第二节 论文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国外研究状况
第四节 国内研究状况
第五节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哈钦后现代诗学的理论模型:后现代主义建筑
第一节 现代主义建筑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建筑
第三节 建筑运动中的社会政治意蕴
第四节 后现代建筑给哈钦带来的启示
第五节 以后现代建筑为模型导致的理论缺陷
第二章 后结构主义的文本观与历史观对哈钦的影响
第一节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本观
第二节 福柯的后结构主义话语观与历史观
第三节 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
第四节 哈钦理解中的历史、文本与叙事话语
第三章 哈钦对后现代艺术中的反讽与戏仿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后现代视阂中的反讽
一、作为话语策略的反讽
二、反讽的双重言说
三、反讽的意图与阐释
第二节 后现代视阈中的戏仿
一、后现代戏仿的本质:是"戏"还是"仿"?
二、后现代戏仿的指向:文本还是世界?
三、后现代戏仿的历史观:质疑还是拼贴?
第四章 哈钦后现代诗学的理论焦点:历史书写元小说中的再现政治与历史问题
第一节 现实主义与再现
一、现实主义小说与模仿/再现
二、传统历史书写与再现
三、历史小说:文学与历史的交叉点
第二节 现代主义与反再现
一、认识转变:从真实再现到审美假象
二、兴趣转移:从再现的内容到再现的媒介
三、现代主义文本:语言的迷宫,能指的海洋
第三节 元小说与自我再现
一、自我再现:从产品模仿到过程模仿
二、元小说的艺术成就:从制作幻象到暴露虚构
三、元小说的悖论:从语言的欢乐宫到语言的牢笼
第四节 历史书写元小说与再现的政治
一、历史书写中的再现政治:来自历史书写研究的启示
二、历史书写元小说与晚期现代主义元小说的差异
三、历史书写元小说:关于历史再现的问题学
第五节 案例分析:里德的历史书写元小说《芒博琼博》
第五章 哈钦理论的最终旨趣:后现代主义的政治学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的非政治性:新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一、政治革命退潮与后现代转向
二、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逻辑
三、伊格尔顿论现代主义、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的政治性:哈钦的视角
一、后现代主义的逻辑:"非此即彼"还是"亦此亦彼"?
二、后现代主义的政治批判立场:有距离的还是同谋性的?
(一) 有距离的批判
(二) 同谋性的批判
三、后现代主义的政治实践策略:反讽与戏仿
(一) 后现代反讽的政治
(二) 后现代戏仿的政治
(三) 双重编码带来的政治困境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与女权主义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
第六章 对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的总体评价
第一节 诗学还是问题学?
第二节 哈钦的理论成就
第三节 哈钦理论中存在的不足
余论 哈钦对中国后现代研究的借鉴意义
一、关于中国是否存在后现代主义的问题
二、关于后现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三、关于中国后现代文学的评价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著述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实践性: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的主导性品格[J]. 杜吉刚.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0(05)
[2]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文艺发展[J]. 赖大仁. 贵州社会科学. 2007(11)
[3]历史话语的消亡——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后现代主义情怀[J]. 路文彬. 文艺评论. 2002(01)
[4]价值再判断: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新潮小说[J]. 黄秋平. 求索. 2000(05)
[5]后现代主义文学:琳妲·哈琴笔谈录[J]. 袁洪庚. 当代外国文学. 2000(03)
[6]对中国后现代主义文本的一种解读[J]. 邢建昌. 当代文坛. 2000(01)
[7]多元化文艺景观中的两道主潮:新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J]. 董小玉. 文艺评论. 1999(06)
[8]琳达·哈钦访谈录[J]. 朱刚,刘雪岚. 外国文学评论. 1999(01)
[9]“历史”的误读——对于1989年以来一种文学现象的阐释[J]. 吴义勤. 文艺评论. 1993(04)
[10]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J].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沅柳. 世界美术. 1993(02)
本文编号:3339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339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