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语境:中国立场与世界视野的当代文论
发布时间:2021-11-29 03:44
西方阐释学历久弥新,当代阐释学以"视界"(horizon)为基核。任何个人、族群乃至文化主体皆有其立场和视界限度。因此,在当代美学家德·穆尔教授倡导的跨文化阐释学语境中,前现代独白型文化需要视界拓展以加强异质文化交流,现代对话型文化关注视界融合及视界冲突,而后现代万花筒式的文化互嵌互动形态,则将视界播撒、转化生成等文化间性问题提上了议程。借镜西方文艺美学的前沿发展,我们可以把阐释学与"间性论"(interality or interology)相结合,探讨中国学术立场和文化自信的学理性依据,从文化交往合理化的世界视野审视和评骘当代若干代表性的文学阐释图式,以期丰富文艺美学的理论形态,促进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与当代跨语境文论建设。
【文章来源】:人文杂志. 2019,(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中西两种文化视界的际遇
植到新语境而生成新意义,从“异化”变为“归化”。这种“视界播撒”的优点在于:它是全球跨文化主义万花筒般现实的最恰当的模型,其缺点则是有可能受到“种族中心主义的征用”。德·穆尔强调“视界”概念在跨文化语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认为以狄尔泰为代表的第一种重构阐释学凸显理论性,以伽达默尔为标志的第二种建构阐释学趋于实践性,而以德里达为范式的第三种解构阐释学旨趣则是意义的一种后现代审美嬉戏,是一种美学的多声部。它们共同构成了全球化的不同阶段(图3)。图3全球化的三个阶段图示3译文:①前现代(单一)文化[Premodern(mono)cul-tures]人员、思想、习惯和商品的流通和交换速度缓慢。通常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传统具有可选择性(它们被视为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东西)。②现代(多元)文化[Modern(multi)cultures]人员、思想、习惯和商品的流通和交换增速。日益意识到其他传统(虽然传统依条件而发生,但也是信念的选择)。③后现代(间性)文化[Postmodern(inter)cul-tures]人员、思想、习惯和商品万花筒般地流通和交换。传统变得转瞬即逝且(相对而言)可自由参与和承担义务。概言之,全球化在历时性维度包括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文化三个发展阶段;而在共时性维度,在当代世界(甚至在某个国家内)三者可以交叠共生。①跨文化阐释学的三种类型各具优点:视界拓展有利于丰富和重构自我与他者的经验、视界、生活;视界融合催生新的知识与实践;视界播撒则意味着全球化世界蕴含着无数“微细间性”(micro-interali-ties),由此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跨文化诗学:族群混杂与身份跨界的理论图式[J]. 麦永雄. 广东社会科学. 2019(04)
[2]在交流对话中发展中国文论[J]. 高建平. 探索与争鸣. 2016(11)
[3]西方文论对中国经验的阐释及其相关问题[J]. 曾军. 中国文学批评. 2016(03)
[4]“过度阐释”与“强制阐释”的机理辨析[J]. 李啸闻. 文艺争鸣. 2015(10)
[5]漫长的革命:西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J]. 朱国华. 天津社会科学. 2014(03)
[6]阐释学视界——全球化世界的文化间性阐释学[J]. 约斯·德·穆尔,麦永雄,方頠玮. 外国美学. 2012(00)
[7]多元之美与文化博弈:当代国际视野中的东方美学[J]. 麦永雄.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1)
[8]多元文化时代的间性诗学与世界文学观念(笔谈)[J]. 麦永雄,蔡熙,郑德聘,王青,蒋舒,何基安,司强,蒋飞燕.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9]主持人语:走向世界的东方美学[J]. 高建平. 东方丛刊. 2008(01)
本文编号:3525774
【文章来源】:人文杂志. 2019,(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中西两种文化视界的际遇
植到新语境而生成新意义,从“异化”变为“归化”。这种“视界播撒”的优点在于:它是全球跨文化主义万花筒般现实的最恰当的模型,其缺点则是有可能受到“种族中心主义的征用”。德·穆尔强调“视界”概念在跨文化语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认为以狄尔泰为代表的第一种重构阐释学凸显理论性,以伽达默尔为标志的第二种建构阐释学趋于实践性,而以德里达为范式的第三种解构阐释学旨趣则是意义的一种后现代审美嬉戏,是一种美学的多声部。它们共同构成了全球化的不同阶段(图3)。图3全球化的三个阶段图示3译文:①前现代(单一)文化[Premodern(mono)cul-tures]人员、思想、习惯和商品的流通和交换速度缓慢。通常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传统具有可选择性(它们被视为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东西)。②现代(多元)文化[Modern(multi)cultures]人员、思想、习惯和商品的流通和交换增速。日益意识到其他传统(虽然传统依条件而发生,但也是信念的选择)。③后现代(间性)文化[Postmodern(inter)cul-tures]人员、思想、习惯和商品万花筒般地流通和交换。传统变得转瞬即逝且(相对而言)可自由参与和承担义务。概言之,全球化在历时性维度包括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文化三个发展阶段;而在共时性维度,在当代世界(甚至在某个国家内)三者可以交叠共生。①跨文化阐释学的三种类型各具优点:视界拓展有利于丰富和重构自我与他者的经验、视界、生活;视界融合催生新的知识与实践;视界播撒则意味着全球化世界蕴含着无数“微细间性”(micro-interali-ties),由此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跨文化诗学:族群混杂与身份跨界的理论图式[J]. 麦永雄. 广东社会科学. 2019(04)
[2]在交流对话中发展中国文论[J]. 高建平. 探索与争鸣. 2016(11)
[3]西方文论对中国经验的阐释及其相关问题[J]. 曾军. 中国文学批评. 2016(03)
[4]“过度阐释”与“强制阐释”的机理辨析[J]. 李啸闻. 文艺争鸣. 2015(10)
[5]漫长的革命:西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J]. 朱国华. 天津社会科学. 2014(03)
[6]阐释学视界——全球化世界的文化间性阐释学[J]. 约斯·德·穆尔,麦永雄,方頠玮. 外国美学. 2012(00)
[7]多元之美与文化博弈:当代国际视野中的东方美学[J]. 麦永雄.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1)
[8]多元文化时代的间性诗学与世界文学观念(笔谈)[J]. 麦永雄,蔡熙,郑德聘,王青,蒋舒,何基安,司强,蒋飞燕.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9]主持人语:走向世界的东方美学[J]. 高建平. 东方丛刊. 2008(01)
本文编号:3525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525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