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哈姆雷特抑或扮演哈姆雷特——《扮演受害者》与《哈姆雷特》的互文性解读
发布时间:2021-12-12 08:37
《扮演受害者》是一部具有黑色喜剧风格的当代俄罗斯戏剧,该剧巧妙借助《哈姆雷特》的故事框架和人物关系,以互文性写作方式和后现代视角塑造了当代俄罗斯的反哈姆雷特形象,真实记录了当代俄罗斯"迷失的一代"没有心灵依托和理想追求的空虚状态,表现出颠覆传统的新意。在多种共同情境下,两剧中的主人公分别表现为成长者与幼稚者、本真主体与无个性的扮演者、受害者与迫害者等不同类型。总之,只有在相异的互文性对照中,方可揭示该剧对当代俄罗斯社会问题及其青年精神实质的深入探究。
【文章来源】:四川戏剧. 2020,(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扮演受害者》的互文性因子
二、成长者与幼稚者
三、能动的主体与无个性的扮演者
四、受害者与迫害者的转化
五、生死意义的不同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超越死亡的智慧——哈姆雷特形象再议[J]. 邹君. 电影评介. 2007(05)
[2]尼采哲学中的虚无主义概念[J]. 王永阳. 贵州社会科学. 2002(03)
本文编号:3536355
【文章来源】:四川戏剧. 2020,(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扮演受害者》的互文性因子
二、成长者与幼稚者
三、能动的主体与无个性的扮演者
四、受害者与迫害者的转化
五、生死意义的不同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超越死亡的智慧——哈姆雷特形象再议[J]. 邹君. 电影评介. 2007(05)
[2]尼采哲学中的虚无主义概念[J]. 王永阳. 贵州社会科学. 2002(03)
本文编号:3536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536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