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魔》中马特廖莎的女童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2 22:57
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然作为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学现象。陀斯思妥耶夫斯基的大量作品中都涉及到儿童书写,从马特廖莎之死能够以小见大,窥探陀氏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俄罗斯历史社会和宗教人生的深刻认识。女童马特廖莎生前顺从一切苦难,在被斯塔罗夫金强奸之后选择自杀。自杀前,面对斯塔罗夫金马特廖莎站在门槛上缓缓地举起右拳,这一仪式感和象征性的动作重复出现在斯塔罗夫金的梦境,马特廖莎死后在斯塔夫罗金的梦境中变形为一只红蜘蛛。马特廖莎的顺从背后隐含着作者陀氏独特的精神思考。绪论部分引出研究对象,强调马特廖莎女童形象在俄罗斯文学研究中的特殊意义。论文主体分别从文学的象征、自我的确证、宗教的解构、时代的省视四个层面对马特廖莎的形象展开分析。第一章内容讨论马特廖莎之死与文学的象征,围绕马特廖莎之死的典型要素进行分析,第一人称的对话关系凸显出宗教的忏悔意识,门槛这一位置上举起的右拳成为特殊的象征符号而具备抵抗意味和仪式感,地下室和红蜘蛛作为独特的文本意象在马特廖莎之死的空间书写中别具意味。第二章内容论及马特廖莎之死与自我的确证,着重分析小说文本中马特廖莎遭受强奸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悲剧命运。第三章内...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马特廖莎作为自杀女童形象在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特殊性
第一节 研究缘起:俄罗斯的宗教文化语境及作为“透光孔”的马特廖莎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章 马特廖莎之死与文学的象征
第一节 人称的指示功能:朦胧的忏悔
第二节 抵抗与仪式:在门槛上举起的右拳
第三节 储藏室的寓言与红蜘蛛的重复与再现
第二章 马特廖莎之死与自我的确证
第一节 作为一种话语的色情与强奸
第二节 死前的梦呓:是我杀死了上帝
第三节 死亡:自我深度开启的一种方式
第三章 马特廖莎之死与斯塔夫罗金精神的解构
第一节 《福音书》的诫命:“不可欺侮小孩”
第二节 作为宗教修辞的《阿喀斯和伽拉忒亚》
第三节 精神流浪作为自我毁灭的行径
第四章 马特廖莎之死与时代的审视
第一节 自杀:俄罗斯骚动时代的符号象征
第二节 主体与上帝的分离:群魔乱舞
结语 女童马特廖莎与俄罗斯的时代命运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儿童书写”论[J]. 夏益群.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2]作为色情典型的斯塔夫罗金[J]. 李平.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3]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儿童成人化”和“成人儿童化”书写[J]. 陈光兵.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
博士论文
[1]在革命与艺术之间[D]. 上官秋实.吉林大学 2014
[2]弗兰克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研究[D]. 丁海丽.黑龙江大学 2014
[3]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意蕴[D]. 杜国英.黑龙江大学 2012
[4]新时期中国俄苏文学学人研究[D]. 张磊.华东师范大学 2012
[5]“俄罗斯性”与“非俄罗斯性”[D]. 刘文霞.中央民族大学 2010
[6]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愚及圣愚式人物形象[D]. 梅颖.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7]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文学[D]. 耿海英.华东师范大学 2007
[8]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D]. 田全金.复旦大学 2003
[9]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D]. 王志耕.北京师范大学 2000
硕士论文
[1]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癫狂人物”的文化阐释[D]. 张永刚.闽南师范大学 2017
[2]罗赞诺夫《论宗教大法官的传说》中的人性论思想研究[D]. 李天昀.江苏师范大学 2017
[3]《罪与罚》中拉斯柯尼科夫的双重人格研究[D]. 贾茹.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4]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恶魔式”儿童形象[D]. 马娜.天津师范大学 2017
[5]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无意识活动和无意识行为”描写研究[D]. 徐驰.西南民族大学 2016
[6]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彼得堡书写”[D]. 张一莹.辽宁师范大学 2016
[7]“人神”与“神人”[D]. 王松方.山东大学 2016
[8]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虚无主义研究[D]. 王美琪.东北林业大学 2016
[9]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物性研究[D]. 武晓飞.兰州大学 2016
[10]谁是《群魔》中的群魔[D]. 翟桂平.黑龙江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03070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马特廖莎作为自杀女童形象在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特殊性
第一节 研究缘起:俄罗斯的宗教文化语境及作为“透光孔”的马特廖莎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章 马特廖莎之死与文学的象征
第一节 人称的指示功能:朦胧的忏悔
第二节 抵抗与仪式:在门槛上举起的右拳
第三节 储藏室的寓言与红蜘蛛的重复与再现
第二章 马特廖莎之死与自我的确证
第一节 作为一种话语的色情与强奸
第二节 死前的梦呓:是我杀死了上帝
第三节 死亡:自我深度开启的一种方式
第三章 马特廖莎之死与斯塔夫罗金精神的解构
第一节 《福音书》的诫命:“不可欺侮小孩”
第二节 作为宗教修辞的《阿喀斯和伽拉忒亚》
第三节 精神流浪作为自我毁灭的行径
第四章 马特廖莎之死与时代的审视
第一节 自杀:俄罗斯骚动时代的符号象征
第二节 主体与上帝的分离:群魔乱舞
结语 女童马特廖莎与俄罗斯的时代命运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儿童书写”论[J]. 夏益群.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2]作为色情典型的斯塔夫罗金[J]. 李平.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3]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儿童成人化”和“成人儿童化”书写[J]. 陈光兵.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
博士论文
[1]在革命与艺术之间[D]. 上官秋实.吉林大学 2014
[2]弗兰克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研究[D]. 丁海丽.黑龙江大学 2014
[3]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意蕴[D]. 杜国英.黑龙江大学 2012
[4]新时期中国俄苏文学学人研究[D]. 张磊.华东师范大学 2012
[5]“俄罗斯性”与“非俄罗斯性”[D]. 刘文霞.中央民族大学 2010
[6]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愚及圣愚式人物形象[D]. 梅颖.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7]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文学[D]. 耿海英.华东师范大学 2007
[8]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D]. 田全金.复旦大学 2003
[9]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D]. 王志耕.北京师范大学 2000
硕士论文
[1]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癫狂人物”的文化阐释[D]. 张永刚.闽南师范大学 2017
[2]罗赞诺夫《论宗教大法官的传说》中的人性论思想研究[D]. 李天昀.江苏师范大学 2017
[3]《罪与罚》中拉斯柯尼科夫的双重人格研究[D]. 贾茹.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4]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恶魔式”儿童形象[D]. 马娜.天津师范大学 2017
[5]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无意识活动和无意识行为”描写研究[D]. 徐驰.西南民族大学 2016
[6]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彼得堡书写”[D]. 张一莹.辽宁师范大学 2016
[7]“人神”与“神人”[D]. 王松方.山东大学 2016
[8]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虚无主义研究[D]. 王美琪.东北林业大学 2016
[9]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物性研究[D]. 武晓飞.兰州大学 2016
[10]谁是《群魔》中的群魔[D]. 翟桂平.黑龙江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03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60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