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科特诗歌中的景观书写与身份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28 10:42
作为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堪称世界文坛中最知名的加勒比地区作家,其影响力早在上世纪末就辐射到了中国。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沃尔科特诗作中的景观书写,追索其创作生涯,探究他如何克服分裂的身份危机,从而寻觅到了自身乃至后殖民社会中各主体的文化认同方式。本文首先回溯了沃尔科特先辈们笔下的景观,其中的殖民创伤和恋地情结同样延续到了他的作品中。但相较于前人,沃尔科特对于精神殖民的侵蚀和个人身份的模糊显然更为敏感,他并未如同时代作家那般一昧憎恨或排斥西方文化,而是深深陷入到了双重身份的迷茫与尴尬里。沃尔科特对于加勒比历史和后殖民现状的思索以及其独特的非线性动态史观让他有意识地将景观书写与加勒比民族身份的建构融合在了一起,从而走出了无根可寻的窘境,慢慢战胜了精神分裂似的自我危机,接受了多元的身份。这种独特史观造就的飞散意识让沃尔科特将混杂作为了后殖民文化身份的归宿。通过感知和捕捉各类景观意象,诗人描绘出了不同文化主体的理想共存模式,用宏阔的格局再造了一个无远弗届的想象共同体。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选题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二、沃尔科特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情迷加勒比:沃尔科特诗歌中的本土意识
一、前人笔下的加勒比景观
(一)宗主国的模仿鸟
(二)觉醒的本土意识
二、沃氏笔下的恋地情结
(一)动荡之后的归家沉思
(二)如画景观中的归属感
三、沃氏笔下的殖民苦难
(一)白色恐怖下的黑色景观
(二)暗流涌动中的精神殖民
(三)混杂身份的呐喊与彷徨
第二章 废墟的缺席:沃尔科特诗歌中的历史建构
一、无根可寻的困境与求索
(一)开凿历史时的无声沉寂
(二)同期加勒比人的重写策略
二、在场书写的景观与历史
(一)无根传统下的创造意识
(二)颠覆旧帝国的话语霸权
(三)地方性景观的命名策略
(四)追溯与创造间的游走
第三章 飞散的意识:沃尔科特诗歌中的家园再造
一、群岛文明的分离与融合
(一)岛屿蕴含的共同体寓意
(二)以主体面貌现身的海洋
二、多元身份的想象与拓展
(一)飞鸟意象与晚期心境
(二)欧洲行里的身份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13740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选题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二、沃尔科特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情迷加勒比:沃尔科特诗歌中的本土意识
一、前人笔下的加勒比景观
(一)宗主国的模仿鸟
(二)觉醒的本土意识
二、沃氏笔下的恋地情结
(一)动荡之后的归家沉思
(二)如画景观中的归属感
三、沃氏笔下的殖民苦难
(一)白色恐怖下的黑色景观
(二)暗流涌动中的精神殖民
(三)混杂身份的呐喊与彷徨
第二章 废墟的缺席:沃尔科特诗歌中的历史建构
一、无根可寻的困境与求索
(一)开凿历史时的无声沉寂
(二)同期加勒比人的重写策略
二、在场书写的景观与历史
(一)无根传统下的创造意识
(二)颠覆旧帝国的话语霸权
(三)地方性景观的命名策略
(四)追溯与创造间的游走
第三章 飞散的意识:沃尔科特诗歌中的家园再造
一、群岛文明的分离与融合
(一)岛屿蕴含的共同体寓意
(二)以主体面貌现身的海洋
二、多元身份的想象与拓展
(一)飞鸟意象与晚期心境
(二)欧洲行里的身份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13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913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