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赋、比、兴研究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的赋、比、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按照研究角度及研究发生顺序划分,民国时期的赋、比、兴研究大致可划分为对《诗经》赋、比、兴表现方法的分析;对汉儒赋、比、兴观念的研究;对《周礼》"六诗"赋、比、兴本义的研究;对《诗经》兴意的研究四个角度。在每个研究角度中再按照纵向顺序梳理民国时期赋、比、兴研究的发展脉络,在梳理的过程中,发现民国时期的《诗经》赋、比、兴研究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在研究目的上,扫除历代经生的政教附会,重现"《诗经》的真面目";在研究方法上,结合"《诗经》时代"读《诗经》,用"诗"的眼光读《诗经》;在实践上,充满怀疑精神,大部分是疑古创新有余,思辨论证不足。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民国 《诗经》 赋比兴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五四之后,帝制消亡,科举废除,经学地位一落千丈。五四之后,人们对《诗经》性质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诗经》由经学经典变成了文学诗集。在反封建大旗的指引下,人们怀疑甚至否定经学的阐释,视经学的阐释为“堆在《诗经》上面的瓦砾”,必须清除。对赋、比、兴的研究也充满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志芬;论洮泯花儿短歌中的赋比兴[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西口智也,李寅生;郝敬的赋比兴论[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年02期
3 王磊;李爱华;;从赋比兴看原始诗性思维结构[J];洛阳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陈璐;;浅探赋比兴之流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5 陈富权;;赋比兴源流浅探[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6 张志岳;赋比兴本义说——兼论赋体的发展[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7 朱桦;“赋比兴”与艺术审美的有机性[J];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04期
8 黄霖;赋比兴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9 刘士林;“赋比兴”新探[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10 孙国仁;屈赋比兴与中学生思维作文[J];社科纵横;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顺利;;赋比兴的话语过程分析[A];东方丛刊(1994年第1辑 总第八辑)[C];1994年
2 吴相洲;;中国诗学体系元初代码的破译——读刘怀荣教授《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赋比兴:事关自然与科学的博物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杨亮;赋比兴是民族艺术思维的基本方式[N];光明日报;2007年
3 蒋伟文;散文诗需往“诗”的方向深入[N];文学报;2012年
4 熊卫松;奉新“五梅山诗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N];宜春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节苓;中国古典意象说之“赋比兴”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启示[D];北京理工大学;2008年
2 程贞玫;“比兴”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林红霞;中国经典诗词赋比兴典型效应的认知诗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 骆朝忠;布依族民歌“Weanl”艺术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的赋、比、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4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484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