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都”的神幻象征及其知识分子之死
本文关键词:“废都”的神幻象征及其知识分子之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鬼神文化、神幻物象弥漫在《废都》的字里行间,这样的魔幻想象与"废都"文化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庄之蝶形象生成的文化场域。埙乐和牛的象征,庄之蝶与四个女性的关系,指向的都是知识分子建设自我精神世界的问题。贾平凹溯本追源,从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矛盾冲突中,呼唤知识分子要突破重围,重返历史主体的地位。
【作者单位】: 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
【关键词】: 贾平凹 《废都》 神幻象征
【基金】: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J059)
【分类号】:I207.42
【正文快照】: 《废都》之前的商州系列小说也弥漫着神幻因素,这是贾平凹地域文化意识的表现。神幻叙事从《太白山记》直至《废都》,在贾氏作品中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彰显地域风俗到借崇鬼信巫风俗来寄意,贾氏作品中的神幻因素已经具有了神幻象征的意义。一、“废都”及其弥漫其中的神幻因素《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颖;重读《废都》[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5期
2 陈剑兵;满腹说不完的“牢骚”——浅析《废都》里的老头和他的谣辞[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3 贾平凹;;安妥我破碎了的灵魂——《废都》后记[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4期
4 孙新峰;;《废都》再版的文化意义[J];商洛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陈波;;论《废都》的哲学思辩主题[J];小说评论;2011年S2期
6 易毅;《废都》:皇帝的新衣[J];文艺争鸣;1993年05期
7 田秉锷;;《废都》与当代文学精神滑坡[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8 艾辛;评《废都》[J];湖南社会科学;1994年04期
9 马明奎;饥渴转为负累——《废都》札记[J];文科教学;1994年01期
10 陈长生;《废都》现象透视──兼谈经济大潮中文艺的发展趋向[J];南都学坛;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许民彤;;《废都》归来,争议未脱窠臼[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4)[C];2009年
2 姚汉铭;;《废都》中的“谣儿”[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3 於曼;;无奈的精神还乡[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浩月;《废都》重版所不能承受之重[N];中国财经报;2009年
2 本报实习生 李昕燃 本报记者 王晓阳;贾平凹《废都》17年后获准再版引热议[N];陕西日报;2009年
3 陈晓明;《古炉》:落地的文本[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主持人 王安忆 整理者 李红东;发自肺腑吼“秦腔”[N];社会科学报;2005年
5 裴志海;戳穿爱情神话后才能得到爱?[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6 记者 杨一苗;“大水走泥”中的执着 “文学陕军”选择坚守[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记者 茆琛;贾平凹:《废都》性描写今天不算啥[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8 本报记者 乔燕冰;青天一鹤见精神[N];中国艺术报;2013年
9 陈慧鹏;《斯文扫地》:象牙塔里的一地狗毛[N];中华读书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朱羿;文学的淘汰是残酷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清霞;沉溺与超越[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俊佳;“《废都》现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姜鹏;世纪末的挽歌与哀唱[D];延边大学;2006年
3 赵同军;被扭曲的女性——90年代以来男性写作中的女性形象[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樊娟;冲突·交流[D];西北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废都”的神幻象征及其知识分子之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60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486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