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思阅历与诗体建构的中国化——论冯至《十四行集》对西方诗学的借鉴与突变
本文关键词:诗思阅历与诗体建构的中国化——论冯至《十四行集》对西方诗学的借鉴与突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沉寂许久的冯至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创作了中国诗坛的第一本《十四行集》,集中体现了他在诗歌美学上的探索,呈现出的诸多独特的审美质素均源自现代西方的诗学主张。《十四行集》中的辩证哲理承袭了歌德的"蜕变论"思想,既有对原始生命力的追寻,又在艺术与自然的融合中揭示"公开的秘密",还有关于历史人物的精神境界升华。《十四行集》以孤独感等人生经验为创作动机与表达内容,这一诗学主张与英美的"纯诗说"不谋而合,十四行诗中灌注的直接或间接的双向经验导入所蕴含的深层奥义,揭示出富有特殊的审美韵味的个体生命体验。在诗歌形式的选择上,冯至尝试并接受适当形式约束的美学原则,深受里尔克"特殊的实验"的影响。冯至的诗学探索从思想到经验再到技艺,将西方的十四行诗内化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新质素,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十四行诗体。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诗思 诗体 中国化 冯至 《十四行集》 西方诗学 借鉴 纯诗
【基金】:武汉大学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纯诗’诗学视域下的中国新诗研究”;项目编号:2015111010203
【分类号】:I207.25
【正文快照】: 朱自清在谈到中国新诗发展阶段时,把冯至的《十四行集》设定为“中年”的代表,在批评过往稚嫩的诗句后朱自清颇为乐观地说:“但近年读了些十四行,觉得似乎已经渐渐圆熟;这诗体还是值得尝试的。冯先生的集子里,生硬的诗行便很少……”[1]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意气风发的浪漫青年逐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桃洲;略论《十四行集》的两个精神前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吴武洲;论冯至《十四行集》的哲学追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刘勇;《十四行集》版本小考[J];诗探索;2003年Z2期
4 袁甜;新时期《十四行集》研究发展论略[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首作帝;;论《十四行集》与《审美教育书简》的融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6 许霆,鲁德俊;寻思 寻形 寻言——论冯至《十四行集》的追求[J];玉林师专学报;1994年01期
7 凡尼;简论《十四行集》[J];广西师院学报;1999年03期
8 程国君;;大化·空灵·圆形之美——《十四行集》的化转意识、时间体验与诗美建构[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9 万春怡;;在路上——《十四行集》与克尔凯郭尔和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年03期
10 张建雄;静默的诗 关连的诗——重读冯至的《十四行集》[J];大理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段从学;;论《十四行集》对个人真实性的探索——兼及与鲁迅的比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段从学;;论《十四行集》对个人真实性的探索[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郑敏;;屠岸的十四行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罗小凤;;“愤怒”的沉思者——对王夫刚诗歌的一种释读[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夫刚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红梅;《十四行集》中的双重话语[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韩永恒;冯至《十四行集》与道家文化[D];西南大学;2010年
3 梅潇尹;生命的跋涉——冯至《十四行集》解读[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唐祥勇;艰险的行程[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启涛;存在与超越[D];云南民族大学;2013年
6 崔永利;论冯至对《十四行集》的修改[D];新疆大学;2011年
7 周晋阳;中西文化烛照下的生命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郜志云;论冯至《十四行集》的西方资源及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殷晓庆;从比较文学视域论冯至《十四行集》的自然观[D];山东大学;2013年
10 李佳芳;有意味的形式[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诗思阅历与诗体建构的中国化——论冯至《十四行集》对西方诗学的借鉴与突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45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504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