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于水下的冰山-《永别了,武器》中召唤结构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潜于水下的冰山-《永别了,武器》中召唤结构的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海明威 召唤结构理论 冰山理论 《永别了武器》
【摘要】: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世界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由于亲身经历过战争,海明威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无情,因而爱、死亡、战争成为他的作品的主要旋律。因其记者经历,海明威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冰山原则写作手法—在创作中使用简洁的词语、精炼的句子,于文中留下诸多空白并将故事的深层意义隐藏其中。海明威的反战小说《永别了武器》一经问世就备受公众关注。众多评论家对这部小说简洁的写作手法,独特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题做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少有人将沃尔夫冈·伊瑟尔的召唤结构理论与欧内斯特·海明威冰山原则写作手法结合起来对《永别了,武器》进行研究。冰山原则写作手法导致文本中出现诸多空白,与此同时这些隐藏作者深层思想情感的空白构成了文本中的召唤性特征。本文将以召唤结构理论为基础分析该小说中由冰山原则写作手法形成的召唤性特征,阐释海明威的独特写作手法,并且向读者展示海明威笔下的战争的残忍与冷酷,以及其对人类精神与肉体的无情摧残。美学研究者金元浦曾提出文学文本意义的空白和未定性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语义空白、句法空白、结构空白及意境空白。本文从这四个方面阐述了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召唤特征:首先,论文集中讨论了在语义层面所表现出的召唤性;其次,论文从句法层面分析小说的召唤性;此外,论文对结构层面的召唤性进行了研究;最后论文对涵盖在小说意境中的召唤特征进行了分析。结论部分指出,小说《永别了,武器》由于文中存在的大量的空白和未定性而成为一部特殊的文学作品。这些空白和未定性召唤读者的加入,并且完成对文本意义的构建。本文将冰山原则写作手法与召唤结构理论相结合分析《永别了,武器》中的召唤特性,以期阐释该小说中语言的简洁性及其召唤结构的有效性,并且进一步证明该小说的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海明威 召唤结构理论 冰山理论 《永别了武器》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0-20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0-11
- 1.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A Farewell to Arms and Iceberg Principle11-14
- 1.3 Literature Review14-17
- 1.4 Purpose and Methodology17-18
- 1.5 Arrangement of the Thesis18-20
- CHAPTER 2 WOLFGANG ISER'S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 AND JINYUANPU S CLASSIFICATION OF THE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 INLITERARY WORKS20-28
- 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Iser's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20-26
- 2.1.1 The Origin of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20-22
- 2.1.2 The Development of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22-24
- 2.1.3 Basic Concepts of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24-26
- 2.2 Jin Yuanpu's Classification of the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 in Literary Works26-28
- CHAPTER 3 THE EMBODIMENT OF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28-33
- 3.1 Embodiment of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 in Semanteme28-29
- 3.2 Embodiment of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 in Sentences Patterns29-30
- 3.3 Embodiment of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 in Structure30-31
- 3.4 Embodiment of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 in Artistic Conception31-33
- CHAPTER 4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 IN A FAREWELL TO ARMS33-51
- 4.1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 of Semanteme33-41
- 4.1.1 Employment of Symbolism33-39
- 4.1.1.1 Snow and Rain34-38
- 4.1.1.2 Plain and Mountain38-39
- 4.1.2 Employment of Irony:In the Linguistic Level39-41
- 4.2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 of Sentence Patterns41-44
- 4.3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 of Structure44-47
- 4.3.1 Employment of Plot Incoherence44-46
- 4.3.3 Employment of Flashback46-47
- 4.4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 of Artistic Conception47-51
- CHAPTER 5 CONCLUSION51-53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51-52
- 5.2 Weaknes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52-53
- ACKNOWLEDGEMENTS53-54
- BIBLIOGRAPHY54-58
- PUBLICATION WHILE REGISTERED WITH THE MA PROGRAM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生;;东西方文学审美的契合——从“冰山理论”与“言意观”谈起[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2 王亦萌;;从“冰山原则”浅谈《在异乡》中人物的塑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3 柯文娟;杨帆;;从《雨中的猫》看冰山原则和接受理论的关系[J];科技信息;2012年30期
4 吕静;;冰山下蕴含的美——海明威“冰山理论”所体现的接受美学思想[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5 赵晓晓;;冰山理论与象征的纠缠——《白象似的群山》的意蕴分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常转娃;;冰山之优雅与厚重——从“冰山理论”析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7 张瑛;;“冰山理论”新诠释[J];教师;2013年09期
8 彭毅;锥形的悖论[J];体育博览;2003年02期
9 汪春娟;李海英;;于无形见隐形,以预设建构冰山[J];芒种;2012年12期
10 李燕萍;;《印第安人营地》中印第安男人死亡之谜新解[J];克拉玛依学刊;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国光;“冰山理论”与隐性素质[N];经理日报;2007年
2 郭智勇 陈超;安全热中的“冷”理论[N];华北电力报;2006年
3 顾永强;“冰山理论”[N];中国矿业报;2013年
4 记者 韩晓霞 宋杰 刘宪广;抓安全,先要破解“冰山理论”[N];中国石油报;2006年
5 张黎;冰山理论浮现PC市场[N];中国保险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静;潜于水下的冰山-《永别了,武器》中召唤结构的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93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793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