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理论视角下《皮囊之下》中伊瑟勒的心理困境解读
发布时间:2017-09-04 21:44
本文关键词:“三界”理论视角下《皮囊之下》中伊瑟勒的心理困境解读
【摘要】:米歇尔·法柏是英国文坛近年来最受瞩目的畅销书作家之一。他的著作颇丰,题材多样,写作风格含蓄隐晦,作品主题不拘一格。法柏以巧妙的文笔建构了充满讽喻的虚幻世界,尤擅追溯人类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叩问,及两性间政治的权衡与较量,深受读者青睐。《皮囊之下》是法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自2000年问世以来,中外学者已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成果较为可观,但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较为稀缺。本论文以雅克·拉康的“三界理论”为基础,从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三个层面出发,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伊瑟勒心理困境产生的根源和本质。本论文旨在探究伊瑟勒在“人类”和“沃德赛尔”两种身份之间备受煎熬的原因,挖掘其内心挣扎和异化悲剧的根源之所在,并指出引导其走出心理困境的根本途径。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这一章对作者米歇尔·法柏和小说《皮囊之下》作简要介绍,对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对拉康的“三界理论”进行精要提炼,并提出本论文的行文结构研究方向。第二、三、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也是三界理论与小说文本的具体结合,其中每章又细分为四小部分。第五章为结语。第二章从自恋情结和异化危机两方面阐释伊瑟勒在“想象界”的自我误认。第一部分运用镜像阶段理论,指出伊瑟勒在对新身份认知的过程中,对镜像的沉溺和对“母亲”的依恋导致其对过去形象的过分自恋。第二部分指出由于伊瑟勒对“沃德赛尔”这一全新身份的强烈排斥,导致了其内心的异化,对同胞的有意疏远,以及其被冷酷伪装的本性。本章借助拉康的“L图”指出她与同类和搭车客产生隔阂和交流障碍的原因之所在。以上的诸多因素加剧了伊瑟勒的隔离感和人格的扭曲,为她在象征界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从对父权的认知和对双重身份的困惑两方面阐释伊瑟勒在“象征界”(大)他者的分裂。第一部分引入“厄勒克特拉情结”,指出深受父权崇拜的伊瑟勒在父权的压迫下陷入了对生存现状的焦虑和无从倾诉的孤独。第二部分分析沃德赛尔世界里语言和文化等意识形态对伊瑟勒思想的入侵,追溯了阿米里斯和伊瑟勒间的思想冲突,以及他对伊瑟勒关于“沃德赛尔”这一观念的屡次纠正。这些因素加速了伊瑟勒内心的冲击和观念的动摇。对于作为父权象征的(大)他者,伊瑟勒的态度由最初的崇拜演变为困顿、怀疑,直至转变为自我与(大)他者的对抗。(大)他者在象征界对伊瑟勒的控制和影响逐渐消失,最终与伊瑟勒的自我认同分裂开来。第四章从创伤治愈和内心困境解体两方面阐释伊瑟勒在“实在界”的(小)他者接受。这一时期的伊瑟勒共经历了两次严重的心理创伤:意外遭遇搭车客的侵犯和在公司地位的沦陷。第一部分指出,两次毁灭性的打击使伊瑟勒沦落至悲惨的境遇,促使其在内心建构起无意识的幻境。而阿米里斯的不懈劝导最终引致其对自我身份认知的彻底转变。第二部分分析伊瑟勒内心欲望的激发,以及爱与满足的失衡状态。她遵循“享乐”原则,接纳新身份,主动期冀并积极适应地球生活。最终伊瑟勒得以冲破内心困境。她接受了自我之中的(小)他者,将“人性”与“沃德赛尔性”二者合二为一。第五章是结语。本文认为,造成伊瑟勒心理困境的原因是多样的。对镜像的沉溺和对外界的排斥引致了其内心异化的本源。父法的压抑和控制使其产生了对任务和生存状态的焦虑和困惑。阿米里斯的开导和沃德赛尔语言文化的冲击加速了其对现实的正视。欲望的唤醒和爱的转移则成为助其冲破内心困境的最终力量。伊瑟勒作为异类的窘况实为现代人的心理困境之隐喻。现代人应当摆脱对镜像虚幻的沉溺,认清并反抗“(大)他者”的压迫,正视和接受自我之中的“(小)他者”,如此方能在内心困境中得到解脱。
【关键词】:《皮囊之下》 三界 误认 分裂 接受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1. Introduction12-24
- 1.1 Michel Faber and Under the Skin12-14
- 1.2 Lacan and his theories14-18
- 1.3 Literature review18-24
- 2. Isserley's Misrecognition of Ego in the Imaginary24-34
- 2.1 The complex of narcissism25-28
- 2.1.1 Obsession with the specular image25-27
- 2.1.2 Infatuation with the "mother"27-28
- 2.2 The subject's alienation crisis28-34
- 2.2.1 Intended estrangement from the compatriots29-31
- 2.2.2 Callous camouflage of nature31-34
- 3. Isserley's Splitting of the Big Other in the Symbolic34-44
- 3.1 Confusion about patriarchy34-40
- 3.1.1 Original worship of "name of the father"35-38
- 3.1.2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paternal suppression38-40
- 3.2 Perplexity about her identity40-44
- 3.2.1 The permeating vodsel ideology40-42
- 3.2.2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humanity and vodselity42-44
- 4. Isserley's Acceptance of the Little Other in the Real44-53
- 4.1 Nirvana through trauma44-47
- 4.1.1 The disillusionment in severe pain45-46
- 4.1.2 The construction of fantasy46-47
- 4.2 Breaking out of mental dilemma47-53
- 4.2.1 The awakening of desire force48-49
- 4.2.2 Acceptance of the other in jouissance49-53
- 5. Conclusion53-55
- Bibliography55-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练莹;;瑟勒斯坦·弗海内:永远的"当红"教育家[J];未来教育家;2013年02期
2 Allison Aubrey;洪馥芝;;复习诚可贵,熬夜不可取[J];疯狂英语(中学版);2013年03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苗蓓 本报通讯员 李兆玉;托马斯·肯瑟勒:为了友谊而来[N];南通日报;2011年
2 杜鹃;雇专业公司,每天给逃学“专业户”电话叫早[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玲;“三界”理论视角下《皮囊之下》中伊瑟勒的心理困境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94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794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