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清末民初新小说对诗性传统的中断与续接

发布时间:2017-09-17 15:27

  本文关键词:清末民初新小说对诗性传统的中断与续接


  更多相关文章: 清末民初 新小说 诗性传统 中断 续接


【摘要】:晚清白话文运动和"小说界革命"的展开,小说成为"文学之最上乘"者;随着新小说的大量创作,诗歌为主体的抒情文学受到冷落;加上新小说对写实主义的过度推崇,直接导致了民族文学诗性传统的中断;西方启蒙思潮对国人时间观念的改变,成为新小说诗性传统中断的深层文化根源。而清末民初文人骨子里对诗性传统的眷恋、新小说对诗性形式的审美追求及其以"文字为中心"的叙事模式的转变,又在一定程度上对诗性传统进行了续接。新小说对诗性传统的中断与续接呈现出承前启后的过度特色,这既为五四现代汉语小说的诗性生成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中国诗性传统与现代汉语小说的融合揭开了序幕。
【作者单位】: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清末民初 新小说 诗性传统 中断 续接
【基金】:山西省社科联2015至2016年度重点课题:当代小说五四诗性传统的重建及其时代价值研究(SSKLZDKT2015066)
【分类号】:I207.41
【正文快照】: 中国文学具有悠久的诗性传统,是中国文学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诗性传统包括诗性精神和诗性形式,二者不可分割地融为一体。诗性精神是主体具有的诗素质、艺术创造素质,也是一种处于原始冲动的、自发的抒情精神,是自由心灵与独立人格的体现,是客体和主体在更高意义上的交融,是神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泽胜;新小说:写作的历险[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2期

2 徐鹤林;拉美新小说初析[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3期

3 郭浩帆;《新小说社征文启》及其价值和意义[J];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杨联芬;“新”之启蒙与公众舆论——论晚清新小说的价值[J];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04期

5 冯鸽;;清末新小说中的“女豪杰”[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徐琴;冉小平;;一份杂志,一段文学——20世纪80年代的《西藏文学》与西藏新小说[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郑丽丽;郭继宁;;清末新小说兴起论略[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王晓岗;;论清末民初新小说的文学生产史地位[J];唐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郑永格;刘广远;崔志远;;秦地新小说概观[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张汉波;;晚清新小说的“教科之助”[J];宜宾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郑丽丽;“病”与“药”——清末新小说中的“救国”想象[D];南开大学;2009年

2 王晓岗;新小说的兴起[D];吉林大学;2010年

3 赵杨;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何轩;儒家文化与晚清新小说的兴起[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钱雯;人学重建与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自强;新小说中的外国人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严丽萍;《清末时新小说集》特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3 周倩;清末时新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701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8701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8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