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安东妮亚》中的双性同体意识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的安东妮亚》中的双性同体意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我的安东妮亚》 双性同体意识 自我完善 人际关系
【摘要】:自人类起源之初,人们便以双性同体的眼光认识世界。因此,在古老的神话中,最初的神都是雌雄同体的,既能统治世界,又能蕴生万物。但是,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双性同体的意识逐渐消失,先后产生了崇拜生殖的早期母权社会和依赖生产力的近现代父权社会,继而形成了男女相异的性别价值观。生于十九世纪末的薇拉·凯瑟,意识到传统的性别价值观已经不利于和谐人类关系的构建,在《我的安东妮亚》一书中,通过记录内布拉斯加大草原上拓荒者的生活,重新探讨了双性同体意识存在的重大意义。但是,凯瑟的双性同体思想并未受到学术界的足够关注。因此,本论文旨在探究双性同体意识如何促进个体自身发展及与他人关系建构。本论文分为五部分。引言首先介绍了薇拉·凯瑟及其作品《我的安东妮亚》,然后简述了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概况作为该研究的理论背景,继而综述了《我的安东妮亚》在国内外研究中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论文主体分为三章。第一章阐明了严峻的自然环境和保守的社会制度造成了双性同体意识的缺失,从而导致两性之间冲突不断。第二章首先以双性同体意识存在的内在生理基础和外在社会条件为依据,探讨了双性同体存在的现实性。第二部分则通过描述安东妮亚、莉娜、吉姆等在性别身份认同、工作限制和自我实现方面的突破,挖掘了其潜在的双性同体意识,表明了双性同体在个体自我完善方面具有重大作用。第三章剖析了双性同体意识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安东妮亚和安东·库扎克的婚姻,表明双性同体意识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第二部分则通过描绘皮特和帕维尔以及莉娜和蒂尼之间牢固的友谊,揭示了具有双性同体意识的个体如何建立起和谐的同性关系。本文结论得出,作为一种更加完善的性别价值观,双性同体意识对个体自身的性别身份认同和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我的安东妮亚》 双性同体意识 自我完善 人际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BSTRACT7-9
- 摘要9-10
- Introduction10-24
- 0.1 Willa Cather and My Antonia10-13
- 0.2 Introduction to Androgyny13-17
- 0.3 Literature Review17-24
- Chapter On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Absence of Androgynous Consciousness 1524-40
- 1.1 The Natural Selection24-29
- 1.1.1 The Ruthless Prairie25-27
- 1.1.2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Nature27-29
- 1.2 The Social Confinement29-36
- 1.2.1 Prejudice in Education29-31
- 1.2.2 Restrictions of Limited Space31-34
- 1.2.3 Different Social Expectations34-36
- 1.3 Conflicts between the Sexes36-40
- Chapter Two Growing Androgynous Consciousness of Individuals40-53
- 2.1 The Theoretical Practicability of Androgyny40-44
- 2.2 Breakthrough of Individuals44-53
- 2.2.1 Breakthrough of Gender Identity45-48
- 2.2.2 Breakthrough of Job Restrictions48-50
- 2.2.3 Breakthrough in Self-actualization50-53
- Chapter Three Contribution of Androgynous Consciousness to HarmoniousInterpersonal Relations53-58
- 3.1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Relations between the Sexes53-56
- 3.2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Relations between the Same-sex56-58
- Conclusion58-61
- Bibliography61-65
- Acknowledgments65-6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惠敏;“双性同体”与宗教[J];思想战线;2003年06期
2 窦兵;;关注“双性同体”意识[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3 赵思运;日与月的对话与潜对话——论双性同体诗语空间之共建[J];菏泽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4 吕洪灵;双性同体的重新认识:批评·理论·方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郑敏;李树;;“双性同体”研究新视角[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钟文华;;论双性同体现象在艺术中的表现[J];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张磊;;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观”的形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周霜红;欧飞兵;吴慧兰;;岩石下的水晶——文学批评视野中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年01期
9 贲培娣;;“双性同体”研究新视角与批评方法的重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10 王芳;;马维尔的诗歌《花园》中的“双性同体”意识[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罗婷;卫泽;;“阴阳和谐”与“双性同体”之比较[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2 刘怀荣;;“香草美人”与“双性同体”比较研究[A];东方丛刊(2002年第1辑 总第三十九辑)[C];2002年
3 黄翊;;重要的只是身体——中国当代艺术中“双性同体”符号的分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4 李爱云;;女性话语·躯体写作·双性同体——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昕;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双性同体”的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霜红;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诗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姜颖;对三部英国战后小说中双性同体形象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3 白昊;新世纪女性小说的“双性同体”实践[D];辽宁大学;2015年
4 冷慧芳;对双性同体的追求[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赵焕焕;《我的安东妮亚》中的双性同体意识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秦国丽;英美小说中的双性同体[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7 郑炜丽;“双性同体”与弗吉尼亚·伍尔夫[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王宁;父亲掌中的“双性同体”[D];河北大学;2008年
9 陶慧;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双性同体”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闫占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双性同体”思想的历史变迁[D];延安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32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932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