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塞林格与其小说人物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本文关键词:论塞林格与其小说人物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更多相关文章: 塞林格 霍尔顿 作家与白日梦 人格结构理论 死亡本能
【摘要】:1951年出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出版的唯一长篇小说,被誉为美国二十世纪文学的经典之作,可同时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小说之一。塞林格因此也成为了二战后颇具影响力的美国小说家。小说讲述了16岁的青少年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三天的流浪生活。通过对霍尔顿内心世界的刻画,作者呈现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孤寂、挫败的心路历程。由于作者与霍尔顿有着极其类似的成长历程和生活状态,小说也被世人认为是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本文旨在以弗洛伊德理论为框架,从弗洛伊德艺术观理论探究作者与其创作主人公霍尔顿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后以人格分析的视角解读霍尔顿这一人物形象,最后从二者由战争等一系列因素激发的死亡本能着手,再次剖析塞林格与霍尔顿之间种种密不可分的关联,以探寻塞林格与其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人格特征的关联性。不言而喻,霍尔顿即为塞林格抒发内心世界的依托,作者塞林格的人格特征某种程度上在其笔下霍尔顿人物塑造上有清晰体现。论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论文在第一部分的绪论简要介绍塞林格及其著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并对国内外有关其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弗洛伊德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一章以弗洛伊德艺术观中的经典理论作家与白日梦为依托,分析塞林格和霍尔顿家庭背景,学校生活以及与社会的格格不入,探究塞林格与霍尔顿之间的联系,以证实塞林格通过霍尔顿的塑造以帮助其内心世界的宣泄。第二章与第三章分别通过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解析主人公霍尔顿人格中突出的本我和超我。由于软弱的自我,霍尔顿徘徊在由虚假的成人世界激发的本我和纯真的儿童世界激发的超我之间,竭力寻求其身份和地位,体现了霍尔顿成长过程中的精神窘迫。第四章阐述了死亡本能如何在塞林格和霍尔顿二者中的体现,并结合二者相同的时代背景和塞林格的参战经历,剖析了塞林格与霍尔顿的内在联系,加深对作者塞林格的研究与理解。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基于前三章的分析,对全文的总结。作者塞林格与其创作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霍尔顿是塞林格的一次重生,宣泄出塞林格内心的压抑与精神的困惑。
【关键词】:塞林格 霍尔顿 作家与白日梦 人格结构理论 死亡本能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Introduction9-21
- 0.1 The author and The Catcher in the Rye9-11
- 0.2. Literature Review11-16
- 0.3. Theories of Sigmund Freud16-21
- 0.3.1 Creative Writers and Daydreaming17-18
- 0.3.2 Personality Structure: Id, Ego and Superego18-19
- 0.3.3 Death Instinct19-21
- Chapter 1 Holden: the Daydream of the Author J.D. Salinger21-30
- 1.1 Family Background21-25
- 1.2 School Life25-27
- 1.3 Reclusion from the Society27-30
- Chapter 2 Id of Holden: the Phony World in Holden’s Eyes30-42
- 2.1 Family-Lack of Parental Love30-33
- 2.2 School-Losing Innocence33-37
- 2.3 Society-out of Purity37-42
- Chapter 3 Superego of Holden: the Pure World in Holden’s Eyes42-49
- 3.1 Holden's Spiritual Soul: Allie43-44
- 3.2 Holden's Loving Source: Phoebe and Jane44-47
- 3.3 Holden's Epiphany: The boy on the road47-49
- Chapter 4 Salinger's Death Instinct in Holden49-53
- Conclusion53-56
- Acknowledgements56-57
- References57-59
- Research Results Obtained During the Study for Master Degree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庆生;;请别让我消失[J];商周刊;2010年04期
2 陆川;;纪念塞林格[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年02期
3 萧泊零羽;;塞林格:消失的遁世者[J];名作欣赏;2010年07期
4 杨金才;朱云;;中国的塞林格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5期
5 王振平;塞林格与梅纳德[J];世界文化;1999年03期
6 黄孝阳;;关于塞林格——不想成为那条“吃得太胖了的”香蕉鱼[J];文学界(专辑版);2013年11期
7 陈安;;塞林格被淡化的神秘色彩[J];书城;2014年02期
8 刘一jj;;儿童与沉默之书——试析塞林格《九故事》[J];作家;2008年24期
9 ;塞林格:遁世作家的传奇人生[J];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0年04期
10 刘子超;;塞林格:一个传奇的离世[J];人民文摘;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郑双;塞林格的《九故事》[N];中华新闻报;2005年
2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余晓葵;塞林格:为写作而写作[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康慨;大隐隐于市:书信显示塞林格未离红尘[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李长云;“父亲是我的老师”[N];人民日报;2005年
5 孙仲旭;只有一个塞林格[N];深圳商报;2003年
6 李长云;排球是我和父亲一生的追求[N];人民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刘绪源;怀想塞林格,我们错过了什么[N];文汇报;2010年
8 朱霞;塞林格:我们的守望者走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9 孙仲旭《上海文学》张定浩;塞林格:只为自己写作[N];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本报特邀撰稿TimHathaway 魏一帆 翻译 赋格;塞林格自觉自愿地选择了离开[N];南方周末;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寇旭华;从个体与异化社会的二元对立到超越对立[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衍强;J. D.塞林格作品中的佛教因素[D];山东大学;2008年
2 吴云;塞林格《九故事》中的精神创伤:表征,,原因及救赎[D];安徽大学;2016年
3 乔轶楠;论塞林格《九故事》中人物异化和自我救赎[D];伊犁师范学院;2016年
4 汤旭;论《弗兰妮与垞伊》中弗兰妮的女性成长与觉醒之路[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6年
5 吴戈;论塞林格与其小说人物人格特征的相关性[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蔡清;论塞林格的小说与东方宗教文化[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杨琳琳;神话与宗教:塞林格笔下“少年智者”的自我追寻[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陈新儒;守望童真:塞林格短篇小说主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孔霞;塞林格小说中的创伤主题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4年
10 邓丽静;追求精神成长过程中的异化[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884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988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