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研究增殖及其路径选择
本文关键词:中国新文学研究增殖及其路径选择
【摘要】:中国新文学研究在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一直面临"饱和"的困扰。因此,如何获得新的学术增长点,就成为研究者近些年努力的重点和方向。不过,就目前情况看,真正富有观念创新和有效路径的研究并不多见。要改变这一状况,有以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在强调"人的文学"时,要避免受其遮蔽和使其异化,以加大对于"物"和"物性"的研究;二是在"正业"与"副业"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尤其要加大对于作家文学创作之外的"兴趣"研究;三是辩证理解"人道"与"天道"的关系,为中国新文学研究注入新的观念与方法;四是重视对所谓的"旧文学""俗文学"甚至是"恶文学"之研究,以确立中国新文学研究新的基石和理论支撑。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关键词】: 新文学研究 增殖 物性 边缘 天道 旧文学
【分类号】:I206.6
【正文快照】: 如将中国新文学的起点追溯到清末民初,那么它也只有百余年的历史,这在有着数千年历史一、“人”与“物”的中国文学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然而,作为中国新文学的研究队伍却相当庞大,其研究成果也自从“人的文学”被周作人于1918年提出后,可用汗牛充栋来概括。应该说,当前的中国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荆亚平;;整体视域下的当代文学批评及其反思——吴秀明访谈录[J];创作与评论;2015年02期
2 陈乃平;楚昆;;当代文艺理论发展的几个问题[J];南方文坛;2015年03期
3 魏建亮;;回到“人民-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破困自救的理论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07期
4 陈乃平;熊元义;;当代社会转型与当代文艺批评[J];江汉论坛;2015年08期
5 李圣传;;“学案”研究与文学理论的新突破——论童庆炳晚期的文艺思想[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6 张江;;阐释模式的统一性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06期
7 李圣传;;文艺理论:“面向时代”的理论与批评——2014年文艺学学科热点扫描与前瞻[J];学术界;2015年07期
8 唐小祥;韩彦斌;;历史驱魅与“塞壬的歌声”——重读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耀东;;见解新颖的书——《中国新文学历史比较分析丛书》序[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02期
2 龚剑祥;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特点[J];学术研究;1994年06期
3 刘中顼,黄玉蓉;丰富深刻 严谨活跃——中国新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综述[J];理论与创作;1997年06期
4 朱寿桐;论中国新文学的负性背景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5 周磊;面对挑战 勇于创新——中国新文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综述[J];理论与创作;2000年06期
6 韩宇宏;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新文学[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7 王嘉良;论“浙江潮”对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学意义[J];文学评论;2002年03期
8 陈静;哲性·理性·诗性的聚焦——评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9 陈方竞;关于我的《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王嘉良;“面海中国”地域的文化冲击波——“浙江潮”与中国新文学潮论纲[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逄增玉;;中国新文学中传统与现代对立的二元模式主题[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1898—2008:中国新文学高层论坛展开老中青学者学术思想交锋)[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8.6)[C];2008年
3 郭成;;丁玲的创作道路与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轨迹[A];丁玲与中国新文学——丁玲创作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专集[C];1986年
4 王庆生;;在纪念姚雪垠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6届年会上的讲话[A];纪念姚雪垠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两种传统[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6 宋炳辉;;从泰戈尔的两次访沪看其对中国新文学的意义[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朴宰雨;;茅盾研究与茅盾作品译介在韩国[A];茅盾研究(第七辑)[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本报记者 肖国忠;着力呈现中国新文学的“原生态景观”[N];光明日报;2012年
2 郑紫苑;“萧殷与中国新文学批评论坛”综述[N];文艺报;2012年
3 深圳特区报特约撰稿 马信芳;为中国新文学存迹留痕[N];深圳特区报;2014年
4 王学海;中国新文学的发轫有新说[N];文学报;2001年
5 刘家黎;中国新文学的先驱[N];四川政协报;2005年
6 庄钟庆;中国新文学研究天地广阔[N];文艺报;2006年
7 北京大学教授 张颐武;“出国游”升温带来一多一少[N];广州日报;2008年
8 刘绪源 本报实习记者 刘新林;五四以来中国文章传统的演变[N];文学报;2012年
9 钱林森;傅雷翻译文学经典与中国现代作家[N];中华读书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曾洁玲;1915-1936:中国新文学“写实”概念考论[D];西南大学;2008年
2 阳耀芳;《新青年》与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和传播[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华;中国新文学视阈下的《妇女杂志》研究[D];新疆大学;2014年
4 潘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D];温州大学;2013年
5 曾诚;色彩与中国新文学问题[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宋敬敬;中国新文学初期短篇小说文体的创新[D];兰州大学;2007年
7 李莹;来自域外的忧患[D];四川大学;2007年
8 史静;现代书局和30年代中国新文学[D];河南大学;2005年
9 张新宇;夏日最后一朵玫瑰[D];郑州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989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989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