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满洲报》言论倾向及性质考察
发布时间:2017-10-09 23:21
本文关键词:20年代《满洲报》言论倾向及性质考察
【摘要】:《满洲报》是日本人西片朝三创办的中文报纸,从1922年创刊到1937年被《泰东日报》收购,它只存在了15年时间,却受到大连以及东北地区人民的普遍欢迎。每日最高发行量约为六万份,在东北及华北地区有160家经销处及分社,上世纪20年代的单日发行量居辽宁省中文报界首位。第二、第三位则是同为日本人创办的《盛京时报》和《泰东日报》。关于后两者的言论倾向已存在部分研究成果,但对《满洲报》言论倾向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此外,由于《满洲报》是日本人创办的中文报纸,所以它被认为是为日本殖民当局服务的、奴化中国人的“御用报纸”。但笔者认为这种定性还有待商榷。因此,本文选取《满洲报》1923年、1925年、1928年、1931年的社论,通过文本分析,考察《满洲报》对当时中国社会不同政治力量的不同态度,在探讨其言论倾向的同时,尝试为日本人创办的中文报纸提供新的研究视角。1923年,日本遵循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采取了协调外交的方针,大陆政策转变为在中国东北坚持特殊权益的同时,在山海关以南地区以攫取经济利益为主。但当时中国反日运动高涨,人民要求废除二十一条并归还旅顺、大连,因此日本大陆政策的实施受到了中国人民反日运动的阻碍。笔者选取了《满洲报》1923年的41篇社论,分析发现,其中有七篇宣传“中日亲善”“同文同种”。因此可以说本时期《满洲报》“御用报纸”的色彩很浓。且其对直系和奉系的态度也与日本政府态度一致。此外,《满洲报》抨击军阀政党,认为中国的未来不在他们,而在人民。至于人民如何改变中国,则认为人民要提升自己、培养独立人格。这种理想色彩浓厚、诉诸读者感情的社论在这一时期《满洲报》中出现频率很高。1925年,日本正值币原外交,币原外交标榜不干涉中国内政,谋求中日经济共同发展。但在东北特殊权益方面,币原实际上也持不退让的态度。但是这-时期,中国客观环境则有所改善。亲日派段祺瑞政府的上台以及以反英为主的反帝运动给中日关系带来了发展空间。虽然这时期的《满洲报》的社论无明显的亲日宣传,但对中国人民的亲日诱导却无处不在。同时支持段祺瑞政府和反对奉系军阀参与中央政坛的主张也与日本的大陆政策一致。此外,这一时期的社论中有很多基于中国现状的政策建议,呈现出中文报纸独有的‘文人论政’的一面。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和东北易帜结束了中国的军阀混战局面,形成了辛亥革命以来的真正意义上的政党政府。但同时期的日本大陆政策则愈发强硬,第二次山东出兵和张作霖暗杀事件就是这种转变的结果。这一时期,《满洲报》的社论呈现出反日和亲日的两面性。但从数量上看,为日本辩护的有两篇,主张对日本提高警惕的有五篇,侧面说明排日感情占据上风。而且该报社论坚定不移地支持东北易帜,对三民主义和国民政府也绝对拥护。这些都证明此时的《满洲报》呈现了亲中的特点。1931年,日本国内舆论对中强硬的呼声愈发高涨,东北地区则因日本关东军挑衅而中日冲突数量激增,最终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满洲报》这一时期的社论对一系列的中日冲突均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笔者选取的36篇社论样本或是讨论国民政府的政策缺陷的,或是批判宁粤分裂中的广州派的,并未出现对日本侵略行为的辩护。不仅如此,在这些社论中时常出现揭露日本侵略暴行、号召宁粤双方一致对外的言论。总之,20年代《满洲报》的论调并不是一贯的亲日立场,而是从最初的亲日转变到对日警惕。这种言论倾向的转变与《满洲报》是个人办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有很大关系。由于读者对象是中国人,报纸需要有意识地迎合中国人的反日感情。因此,本文认为与其说《满洲报》是“御用报纸”,还不如说它是一份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的商业报纸。
【关键词】:《满洲报》 言论倾向 商业报纸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19.29
【目录】:
- ,
本文编号:1003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003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