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网络暴力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0 17:31

  本文关键词:网络暴力现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暴力 互联网 人肉搜索 把关人 对策


【摘要】: 互联网已成为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工具,也是目前受众群最大的媒体之一,各种信息的发布、收集都可以在这里施行。互联网是一个相对公平的载体,它的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的特性在大多数时候可以让人“想说就说”,但其难以掌控的特性让这个带给大众生活变革性影响的平台变得不是那么的安宁,网络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弊端,而网络暴力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网络暴力影响了网络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大众的正常生活,对社会的稳定也造成了一定的恶劣影响,甚至将虚拟暴力演变成现实暴力。 本文主要运用定性研究和一定的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获得的文献和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分析,并对各种已经形成的理论和意见加以归纳和综合,同时针对网络暴力延伸到现实社会中的现象,通过参考和引用网络暴力事件的个案做定量分析和研究。 在整体结构上,笔者首先从选题背景和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阐述,随后探讨在社会大环境下,网络暴力和社会环境有哪些作用与反作用,这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评价网络暴力现象,也是研究的逻辑起点。进而通过“人肉搜索”实例等重点介绍网络暴力如何从网上走到网下,对人民的生活造成恶劣影响,从而对网络暴力的成因和网络暴力的影响做出分析,全面介绍网络暴力出现的原因:网民本身的素养问题,网络论坛给网络暴力滋生了摇篮,把关人的失守等等方面。最后是对网络暴力对策的研究,从网民自身、网络环境和法律等角度对网络暴力的解决提出了可行性的方案。总体而言,本文是以网络暴力为研究对象,将其产生背景、表现形式、原因、对策等方面的探讨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环境,试图对网络暴力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并找出合适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网络暴力 互联网 人肉搜索 把关人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C912;G20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3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 1.3 基本概念的阐释与界定11-13
  • 1.3.1 网络暴力11
  • 1.3.2 网络暴民11-13
  • 第2章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13-21
  • 2.1 网络暴力的滋生13-16
  • 2.1.1 网络媒体的发展及网络暴力的滋生13-14
  • 2.1.2 社会环境与网络暴力的“作用与反作用”14-16
  • 2.2 网络暴力的具体表现形式16-21
  • 2.2.1 人肉搜索暴力16-18
  • 2.2.2 论坛舆论暴力18-21
  • 第3章 网络暴力的成因21-31
  • 3.1 网络环境及网络暴力生存环境21-26
  • 3.1.1 自由开放的平台21
  • 3.1.2 即时传播与网络交互性21-22
  • 3.1.3 网民的匿名性22-23
  • 3.1.4 网民素养23-26
  • 3.1.4.1 网民群体娱乐特征23-24
  • 3.1.4.2 网民非理性的从众心理24-25
  • 3.1.4.3 刻板印象25-26
  • 3.2 网络技术的利用不当26-28
  • 3.2.1 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26-27
  • 3.2.2 网络技术崇拜与异化27-28
  • 3.3 把关人角色缺失与舆论监督的局限性28-31
  • 3.3.1 网络把关人失守28-29
  • 3.3.2 网络舆论监督的局限性29-31
  • 第4章 网络暴力的不良影响31-35
  • 4.1 语言暴力泛滥31
  • 4.2 对青少年一代产生不良影响31-32
  • 4.3 让人们变得是非难辨32-33
  • 4.4 对当事人身心产生恶劣影响33-35
  • 第5章 解决网络暴力的对策35-41
  • 5.1 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35-37
  • 5.2 做好网络把关人和“技术”的合理利用37-39
  • 5.3 相关法制的建立与网络环境的净化39-41
  • 结语41-42
  • 注释42-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46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研究成果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思含;;从把关人的视角解读地方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J];成功(教育);2010年04期

2 蔡马兰;桑田;;从90后“门”事件看网络传播把关人的失位[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年01期

3 林斌;;互动传播时代的“把关人”[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03期

4 郑远;电视新闻信息场效应论[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5 白学龙;国家大型工程把关人——记西安交大青年博士生导师席酉民[J];中国高等教育;1995年02期

6 杨名红;;论怎样当好电视新闻把关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7 邓榕;刘琼;;传播学“把关”行为的理论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8 葛明驷;;审美视角下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把关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年10期

9 彭涛;葛世凯;;网络传播把关人合力模式的构想[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周江红;;论《非诚勿扰》背后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庆梅;;内外兼修 当好读者的把关人[A];编辑人才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任广耀;;从传播学把关人理论看体育新闻报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原则[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吴峗;;从传播理论视域看新环境下的编辑把关[A];我所向往的编辑——第三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3年

4 郑璐;韩春丽;;“伴随性的把关人”:报纸生存的突围之路?[A];首届中国传媒经济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陈大力;;编辑的社会功能新解[A];我所向往的编辑——第三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3年

6 薛炎文;;试论编辑的“头”、“眼”、“口”、“手”[A];编辑人才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8 李建伟;;版权贸易中的编辑角色[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国珍;;编辑把关的三重境界[A];中国编辑研究(2004)[C];2004年

10 王晋;;面对人肉搜索——倡导合理适度 拒绝暴力侵权[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永征;没有把关人 自己来把关[N];检察日报;2001年

2 扬州大学 吴锡平;编辑的异化:从“把关人”到“合谋者”[N];社会科学报;2004年

3 陈 滟 廖金湾;没有把关人 哪有好时光[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4 耿毅 李肖璨;论网络时代的“把关人”角色[N];重庆日报;2005年

5 刘芳;把关人须除三种心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6 卢志峰;媒介融合态势下需要“把关人”[N];中华新闻报;2007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吴迪;污水滤清“把关人”[N];北京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刘铭;做好流通领域“把关人”[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9 刘墨非;药店应作“把关人”[N];保健时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刘韬;西陲把关人[N];人民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丽;网络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周涛;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马荔;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4 汤莉萍;视听媒体新变革[D];四川大学;2007年

5 石研;中国财经媒体传播失灵现象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n,

本文编号:10076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0076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5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