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新闻”的产生及传播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烂尾新闻”的产生及传播机制研究
【摘要】:“烂尾新闻”是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它反映了我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信息传播环境等宏观社会要素的急剧变化,透过“烂尾新闻”,我们可以洞见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内集中爆发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以及我国新闻业在当前新的信息传播形势下的得与失。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选题缘起开始,对“烂尾新闻”、“传播机制”、“新闻场域”等几个重要的理论支点进行了梳理,然后阐述了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最后对研究方法给予说明;第二部分是当前我国“烂尾新闻”整体面貌的一个描述,通过数据分析和逻辑推衍,说明我国“烂尾新闻”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第三部分研究了新闻传播链条内部各个要素及其相对位置关系对“烂尾新闻”的影响,包括信息本身、媒体、记者和受众;第四部分重在分析新闻场域和外部场域互动过程中的“烂尾新闻”;最后一部分是总结和反思,辩证地阐明“烂尾新闻”造成的弊端和有限正效应,并对“烂尾新闻”的治理提出具体的建议,包括媒体的自主作为和政府行为的改善。论文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访谈对象为15位新闻工作一线的记者。同时,文章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刻画出“烂尾新闻”的一些样态和特征。另外,文中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会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剖析近年来典型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案例,描其面貌、探其内里。文章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烂尾新闻”是新闻场域内部运行以及场域互动下的一个产物。整体而言,它是我国新闻生产中的“残次品”,只有重视“烂尾新闻”,加强对这个现象的改善,才能使我国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得到彰显,才能保障我国党和政府的执政公信力,推进政治进步、经济进步以及社会进步。
【关键词】:烂尾新闻 机制 新闻场域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1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引言8-20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8-9
- 第二节 相关问题的研究述评9-16
- 一、“烂尾新闻”的产生及其研究状况9-12
- 二、传播机制研究12-14
- 三、新闻场域研究14-16
- 第三节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16-17
- 一、理论价值16-17
- 二、现实意义17
- 第四节 研究方法17-20
- 一、深度访谈17-18
- 二、文本分析18
- 三、个案研究18-20
- 第二章 “烂尾新闻”现象的整体样态20-41
- 第一节 “烂尾新闻”概念初析20-22
- 一、“次品”的诞生:事件-新闻-“烂尾新闻”20-21
- 二、“烂尾新闻”的内涵21-22
- 第二节 “烂尾新闻”的认定标准22-28
- 一、理论依据22-23
- 二、法理依据23-25
- 三、时限依据25-26
- 四、公共利益原则26-28
- 第三节 “烂尾新闻”的样本分析28-32
- 一、案例来源说明28-29
- 二、统计结果29-32
- 第四节 “烂尾新闻”的阶段特征32-40
- 一、信息积蓄期33-34
- 二、初级传播期34-35
- 三、舆情爆发期35-36
- 四、舆情快消期36-38
- 五、讯息反复期38-39
- 六、烂尾期39-40
- 小结40-41
- 第三章 “烂尾新闻”中的传播要素41-56
- 第一节 媒介社会学视野中的新闻传播要素41-43
- 一、新闻场域、行动者及其相对位置41
- 二、新闻传播要素41-43
- 第二节 新闻讯息:一种价值折损迅速的产品43-46
- 一、新闻讯息碎片化43-44
- 二、新闻讯息贬值44-46
- 第三节 传者:被动的议程设置人46-52
- 一、媒介议程的失控46-48
- 二、新闻媒体议程设置自主权的丧失48-50
- 三、“补偿网络”中的新闻记者50-52
- 第四节 受众:无需负责的“乌合之众”52-56
- 一、“烂尾新闻”的受众导向需求:低相关性+低不确定性52-54
- 二、受众对新闻的“不负责任”54-56
- 第四章 场域互动中的“烂尾新闻”56-79
- 第一节 政治控制下的新闻“烂尾”57-66
- 一、政治场域和新闻场域的关系57-58
- 二、政治场域操控下的“烂尾新闻”生成模式58-64
- 三、政治场域驱动新闻“烂尾”的手段64-66
- 第二节 商业逻辑中的新闻“烂尾”66-74
- 一、经济场域和新闻场域的关系66-67
- 二、商业逻辑下的“烂尾新闻”生成机制67-74
- 第三节 其它场域侵入后的新闻“烂尾”74-79
- 一、司法场域75
- 二、道德场域75-77
- 三、宗教场域77-79
-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79-91
- 第一节 “烂尾新闻”的负效应79-83
- 一、新闻“烂尾”不利于事件解决79-80
- 二、新闻“烂尾”加速信息贬值80-81
- 三、“烂尾新闻”对我国传媒业造成“信任危机”81-82
- 四、“烂尾新闻”令我国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82-83
- 第二节 “负效应”之外的思考83-86
- 一、新闻传播不能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84-85
- 二、某些新闻的“烂尾”是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无奈之举”85-86
- 第三节 规避“烂尾新闻”的建议86-91
- 一、媒体86-87
- 二、政府87-91
- 参考文献91-95
- 附录195-98
- 附录298-10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101-102
- 致谢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迅雷;;15年蜗居烂尾楼讨薪与“底层固化”[J];记者观察(上半月);2010年08期
2 娄承浩;有了档案,烂尾楼活了[J];上海档案;2003年03期
3 徐立洋;;“烂尾”的知识管理[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7年32期
4 陆高峰;;烂尾新闻与蛇尾新闻[J];青年记者;2010年15期
5 张君荣;;蓝卡:松散欧盟的烂尾工程[J];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33期
6 刘羚;;一个“烂尾”项目的启示[J];软件和信息服务;2013年11期
7 魏斌;;防止工程变“烂尾楼”[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9年06期
8 ;短镜头[J];视野;2013年15期
9 谢燕;;“烂尾新闻”及应对措施[J];青年记者;2013年24期
10 涂雨秋;;媒体对“烂尾新闻”的追问与公众知情权的实现[J];西部广播电视;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芳;;消灭“烂尾书”[A];浙江烟草(2013年第3期总第128期)[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秀云;警惕烂尾楼二次“烂尾”[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2 向东方;57宗“烂尾楼”15宗被盘活[N];广东建设报;2003年
3 陆斌 萧迪;投资“烂尾楼”仍需谨慎[N];金融时报;2003年
4 徐文;投资烂尾楼要三思而行[N];市场报;2004年
5 记者 孙伟;“烂尾楼”接受“整容”[N];云南日报;2005年
6 杨枫 徐旭忠;投资重庆“烂尾楼”需慎重[N];中国建设报;2004年
7 本报实习记者陈海生;金手指点化烂尾楼上海“城市疤痕”蕴商机[N];中国经营报;2003年
8 严 钰 商 靖;拍卖烂尾楼能点石成金吗?[N];中国商报;2004年
9 记者 高鹏 实习记者 阿娜;天津打包拍卖烂尾楼[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10 刘靖;烂尾楼“收尾”:乌鸦能否变凤凰[N];中华建筑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谢元森;沉寂的喧嚣:网络烂尾新闻的社会记忆与遗忘[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马春春;假设开发法评估烂尾楼再开发价值的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3 刘海翔;“烂尾新闻”的产生及传播机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黄廷东;“烂尾楼”改造设计研究初探[D];天津大学;2007年
5 梁艺强;《案例》:建发集团“财富广场”[D];暨南大学;2002年
6 李德杰;YT公司BOT烂尾楼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7 高志强;“烂尾地”案件中的优先权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30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030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