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雾霾报道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5 01:14

  本文关键词:《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雾霾报道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民日报》 《泰晤士报》 雾霾报道 环境传播


【摘要】:与英国“雾都”肆虐的历史相似,近年来中国雾霾问题凸显,引起业界和学界的高度警惕,其中媒体的雾霾报道最引人注目。中英媒体雾霾报道内容与传播技巧是否存有差异?哪些因素导致这些差异的形成?如何合理地相互借鉴并不断消解报道的偏差?文章试图通过中英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的比较,对此加以探究。两家主流报纸均通过大数量和多版面彰显了雾霾议题的重要性。在报道主题分布和情感倾向上,《人民日报》侧重雾霾“原因”分析且多正面报道,《泰晤士报》侧重雾霾“影响”探析且多负面报道。《泰晤士报》报道视域涉及多国的雾霾问题,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大局意识;而《人民日报》则聚焦本土,侧重为本国服务。两家主流报纸的信源都以“官方资讯”为主,但《泰晤士报》的信源更具多元化特色;对于中国雾霾的前景描述,《人民日报》认为治理举措是有效的且前景乐观,而《泰晤士报》则建构了对立的消极图景;在材料安排上,《人民日报》多“一面提示”,《泰晤士报》则多采用更为理性的“两面提示”;由此,形成了《人民日报》“宏观抽象”、《泰晤士报》“微观具体”的叙事特质。导致这两家主流报纸雾霾报道差异化的主要因素有:共产主义报刊和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下的媒介制度;“政府补贴”与“自负盈亏”的经营思维;“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文化语境。它们影响了媒介组织所接受的社会控制和内部控制的各种方式。通过比较发现,《人民日报》雾霾报道存在不少偏差,如对官方信源的单一依赖、弱势的议程设置地位、对外传播机制的滞后等。为消解这些偏差,必须加强“科学范式”与“民主范式”的良性互动;实现影响探析与原因分析的平衡报道;建立平等对话与多层次互动的雾霾报道机制。
【关键词】:《人民日报》 《泰晤士报》 雾霾报道 环境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9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0-11
  • 二、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11-17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7-19
  • 第一章 《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雾霾报道的内容呈现19-29
  • 第一节 用数量与版面彰显“雾霾”议题的重要性19-22
  • 一、两家报纸聚焦雾霾的报道数量多19-21
  • 二、两家报纸的雾霾报道被置于重要版面21-22
  • 第二节 多“原因”探析与重“影响”分析的主题分布22-25
  • 第三节 重正面报道与多负面报道的情感倾向25-27
  • 第四节 聚焦本国与放眼全球的报道视野27-29
  • 第二章 《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雾霾报道的表达技巧29-53
  • 第一节 以“官方资讯”发布为主体的信源选择29-31
  • 第二节 重积极描述与重消极表达的中国雾霾图景31-40
  • 一、英国主流报纸生产的“中国雾霾”32-36
  • 二、中国主流报纸生产的“中国雾霾”36-39
  • 三、“中国雾霾”下的“口罩”编码39-40
  • 第三节 重“一面提示”与重“两面提示”的材料处理40-43
  • 第四节 重“宏观抽象”与重“微观具体”的叙事特色43-53
  • 一、口号化与具象化的标题43-45
  • 二、重要点式与重描写式的导语45-49
  • 三、多概括与重故事性的报道内容49-53
  • 第三章 影响中英主流报纸雾霾报道差异的内在因素53-62
  • 第一节 共产主义与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的媒介制度53-56
  • 第二节“政府补贴”与“自负盈亏”的经营思维56-58
  • 第三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文化语境58-60
  • 第四节 媒介编辑部掣肘的雾霾认知差异60-62
  • 第四章 《人民日报》雾霾报道偏差的外在表征及消解策略62-68
  • 第一节 《人民日报》雾霾报道存在的多种偏差62-64
  • 一、对官方信源的过度依赖62-63
  • 二、弱势的议程设置地位63-64
  • 三、中方孱弱的对外传播机制64
  • 第二节 消解雾霾报道偏差的基本构想64-68
  • 一、加强“科学范式”与“民主范式”良性互动64-65
  • 二、实现原因分析与影响探析的平衡报道65-66
  • 三、建立平等对话与多层次重互动的雾霾报道机制66-68
  • 结语68-70
  • 参考文献70-73
  • 附录73-74
  • 致谢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佳;曾繁旭;黄硕;;环境传播的伦理困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05期

2 戴佳;曾繁旭;郭倩;;风险沟通中的专家依赖:以转基因技术报道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05期

3 王明浩;;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的气候变化报道策略——以中国媒体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报道为例[J];新闻记者;2015年05期

4 王庆;;媒体归因归责策略与被“雾化”的雾霾风险——基于对人民网雾霾报道的内容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12期

5 程曼丽;;“美丽中国”与媒体责任——从有关PM2.5的报道谈起[J];新闻与写作;2013年02期

6 刘涛;;环境传播的九大研究领域(1938-2007):话语、权力与政治的解读视角[J];新闻大学;2009年04期

7 陈沛芹;;美国的新闻社会学及其对新闻生产的研究[J];新闻界;2008年04期

8 曾庆香;;西方某些媒体“3·14”报道的话语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8年05期

9 曾庆香;刘自雄;;论新闻源与新闻的话语主体[J];国际新闻界;2006年01期

10 曾庆香,黄春平,肖赞军;谁在新闻中说话——论新闻的话语主体[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焦艳;对《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关于2013年中国雾霾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2 王爽;空气质量问题与媒介的话语生产[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蒋海飞;美国媒体涉华负面报道与中方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杨怡;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研究及我们的对策[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晋筠;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34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034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3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