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判话语分析的视角解读《纽约时报》报道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新闻话语
本文关键词:从批判话语分析的视角解读《纽约时报》报道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新闻话语
【摘要】:本次研究以《纽约时报》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新闻话语为对象,试图探究其话语策略,分析其话语、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化国际传播的背景下,国际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话语,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意义愈发重大。崛起中的中国在改变不平等国际秩序的过程中,难免渐生摩擦,而围绕国际争端的新闻话语更是话语权激烈争夺的竞场。钓鱼岛争端涉及中、日、美三大国,且争端或将成为常态,其意义远远超过了一般的领土争端,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关乎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大事件。主流媒体关于钓鱼岛争端的国际报道不仅具有新闻价值,更具有关乎相关国家形象建构的重大意义,甚至可能对社会现实产生相应的反向建构。美国是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重要介入因素,而美国的《纽约时报》闻名世界,对外宣称秉持客观、中立的报道原则,也对中日钓鱼岛争端进行了大量报道,其新闻话语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围绕中、日、美三个主体,尤其是针对中方,《纽约时报》的这些新闻话语试图建构怎样的主体形象,是否具有特定的倾向,由此反映了怎样的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从话语策略而言,这些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建构是怎样实现的?深入社会实践层面,这些话语实践可用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进行相应的解释,而这些话语实践又可能反过来对社会现实的建构产生怎样的影响?为解答上述问题,研究以《纽约时报》报道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新闻话语为对象进行分析,结合了费尔克拉夫与梵·迪克的CDA理论与方法,以文本、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的三维框架为基础,辅以主题结构的分析方法。通过剖析,研究希望一方面有助于受众在信息爆炸、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提升对新闻等大众话语进行批评解读的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研究剖析《纽约时报》报道中日钓鱼岛争端的话语策略,旨在深入理解《纽约时报》如何利用看似客观的话语建构特定的权力关系、散播其意识形态。这种理解有助于熟悉国际传播规则,不仅有利于我国肩负国际传播使命的媒体更有针对地进行反驳,而且有助于加强自主设置议程的技巧,在国际争端报道等国际传播中争夺更加有利的话语权,维护正面的中国形象。研究发现,从文本维度到话语实践维度,《纽约时报》运用了词汇的过度化、及物性过程的转换,利用篇章主题的推导、局部语义的连贯,以及互文性话语描述方式的择取与搭配,形成了多维渗透的话语策略,勾连并运用了话语所在的文本与社会语境,建构了一个立体的话语体系。在此体系中,中国被集中建构为引发了巨大危害、带有严重威胁的争端挑起者;而日本虽然偶尔受到美方敲打,但主要是被建构为受中国威胁与压迫、进行反抗的一方;美国则始终被描述为最理智的协调者。上升到社会实践维度,将话语实践与对应的社会现实进行分析,则可发现,话语背后暗藏着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体现并建构着中国威胁论调的偏激意识形态,褒美、偏日、贬中。《纽约时报》的这种话语实践是与美国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权力建构需求相对应的,是为其地区霸权建构而服务的。但这种话语实践试图建构的意识形态不利于钓鱼岛争端的解决,不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受众应具有批判解读的意识与能力,我国媒体则应在掌握话语策略的基础上进行话语权争夺。
【关键词】:《纽约时报》 钓鱼岛争端报道 批判话语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12
【目录】:
- 致谢3-4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3
- 第一节 研究背景11
- 第二节 研究对象11-12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12-13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3-21
- 第一节 批判话语分析的缘起13
- 第二节 批判话语分析的核心思想13-15
- (一) 作为社会实践的话语13-14
- (二) 批判的视角:话语、权力与意识形态14-15
- 第三节 理论框架15-19
- (一) 费尔克劳夫的三维CDA15-17
- (二) 梵·迪克的主题结构分析17-19
- 第四节 钓鱼岛报道的前人研究19-21
- 第三章 文本维度的分析21-46
- 第一节 词汇策略分析21-28
- 第二节 及物性分析28-34
- 第三节 基于宏观结构的主题结构分析34-38
- 第四节 基于微观结构的连接手段分析38-46
- (一) 连接手段38
- (二) 基于局部语义结构的样本连接手段分析38-46
- 第四章 话语实践维度的分析46-54
- 第一节 互文性46-47
- 第二节 互文性的话语描述分析47-54
- (一) 描述话语的来源与偏向性分析47-48
- (二) 话语描述方式分析48-54
- 第五章 社会实践维度分析54-62
- 第一节 话语体系内呈现的中、日、美关系55-56
- 第二节 话语体系背后的权力博弈与意识形态建构56-61
- (一) 美国的所谓“中立”:埋下伏笔,引发祸端57-59
- (二) “再平衡”战略下的高调介入59-61
- 第三节 话语内外的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建构61-62
- 第六章 结论62-66
- 参考文献66-68
- 附录一:《纽约时报》样本序号及标题68-70
- 附录二:文中采用的样本例子70-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正祥;注重新闻品质的世界名牌报——访《纽约时报》[J];新闻界;2001年05期
2 ;《纽约时报》改百年遗误[J];新闻前哨;2001年03期
3 熊波;报业进化的缩影(上)——《纽约时报》150年[J];南风窗;2001年16期
4 尤;《纽约时报》列举亚马逊不利的因素[J];出版参考;2002年14期
5 熊波;报业进化的缩影(下)——《纽约时报》150年[J];南风窗;2002年03期
6 王尔山;;纽约时报的故事[J];书城;2004年10期
7 张世昕;从《纽约时报》谈新闻媒体的风格[J];军事记者;2005年06期
8 储信艳;《纽约时报》百年老报彰显经营风范[J];传媒;2005年08期
9 刘年辉;《纽约时报》的人力资本投资机制[J];传媒观察;2005年09期
10 徐倩;王利军;;《纽约时报》网络版探析[J];传媒;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柯文浩;;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路透社与《纽约时报》关于2010年中国“两会”的报道比较研究[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0)——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新闻报道:中国媒体的理念、制度与技术论文集[C];2010年
2 吴飞;;新闻媒体应该享有这样的特权吗? 《纽约时报》诉沙利文一案剖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3 张洋;;中美媒体的相互引用与驯化:以2013年《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为例[A];中华新闻传播学术联盟第六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4 刘国慧;;西方媒介镜像下的内蒙古形象——对改革开放后《纽约时报》内蒙古报道的内容分析[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3年刊)[C];2013年
5 周佶;徐薇;;对“5.12”大地震后《纽约时报》和《新京报》相关报道的媒体话语分析[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媒体如何架构危机事件——以山西疫苗事件和美国沙门氏菌事件为例[A];首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康慨;公共编辑痛批《纽约时报》张冠李戴[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辛义 曾响;120万份假《纽约时报》风波[N];中华新闻报;2008年
3 ;纽约时报经营陷窘,只好卖楼来纾困[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卜志道;转型中的纽约时报[N];中华新闻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尹琨 编译;《纽约时报》付费墙拉动数字订阅收入[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6 新华社记者;《纽约时报》的失实、失态、失信[N];人民日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贺骏;1号店巨屏广告亮相纽约时报广场 公司否认针对竞争对手[N];证券日报;2014年
8 实习生 张燕 编译;纽约时报:百年老报前途未卜[N];国际金融报;2005年
9 任可;《纽约时报》的救星[N];经济观察报;2003年
10 商建辉;纽约时报的成功之道[N];中华新闻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菲;《纽约时报》受众拓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2 李莉;近代中国的媒介镜像:《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研究(1927-1940)[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旭;《纽约时报》对“3·14”事件、“7·5”事件相关报道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田红虹;《纽约时报》成功因素探析[D];河北大学;2004年
3 段玉强;《纽约时报》对日本侵华的报道研究(1931-1937)[D];长春师范大学;2015年
4 石焱;《纽约时报》的数字化转型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5 马秋萍;中美两国媒体对米歇尔访华的媒介呈现对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肖云婷;对《纽约时报》关于昆明事件和伍尔维奇事件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初秀秀;《纽约时报》昆明暴恐事件报道框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覃艳梅;对《纽约时报》上中国在非洲形象的批判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9 郭丹;《纽约时报》中的中国竞技体育形象建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王剑飞;《纽约时报》中的中国“他者”形象分析[D];武汉体育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0781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078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