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新媒体的文化特征、文化形态、文化指向和文化核心研究

发布时间:2015-01-09 21:01

 

【摘要】 本文以传播学、文化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哲学等理论为支撑,从介绍新媒体文化的现状入手,重点分析了新媒体文化的成因和特征。透过对新媒体的文化特征分析,进一步对新媒体文化所带来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影响进行探索。除了结束语之外,全文分为七个章节,分述如下:第一章,绪论。在里简要阐述了本次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等。第二章,新媒体文化概述。此章采用分析、归纳的论证方法对新媒体、新媒体文化及其成因进行了概述,对其定义、类型、特点和媒介与文化、新媒体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归纳。第三章,对新媒体文化形态特征进行了阐释,通过文化平台和文化表征对它强大的媒介融合性和传播的偏向性进行了详细论述,让我们在总体上对它的文化有所把握。第四章,探讨新媒体文化指向特征所体现的悖论中挣扎的人格模式。从文化生态、文化构建和文化调适三个层面,对新媒体文化区别于其它媒介文化所体现出的种种悖论进行了梳理。第五章,论述新媒体文化给大众狂欢带来的这一文化娱乐盛宴。通过文化表达、文化审美和文化生存来综合阐释。体现了它的草根文化特征。第六章,对新媒体文化经济的商业价值特征进行了论述。指出了知识经济支撑下,新媒体文化所带来的积少成多的商业效应。第七章,综述了新媒体文化所带来的功能。在这一高度复合的文化机制下,媒介素养提出的新要求。全文采用实例论证和理论论证的方法,结合中国文化背景,运用“新”“旧”媒体的比较分析方法,对新媒体文化做了系统扫描,深入挖掘内在所具有的各种文化特征,并指出由此所带来的媒介素养的生活化问题。在最后的结束语里,对整篇文章的脉络进行了梳理,重释了对新媒体文化特征的解读。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探讨了新媒体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制度、行为、心理等层面的正负影响,为新媒体在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如何趋利避害、健康有序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新媒体文化; 文化形态; 文化指向; 文化核心; 文化经济;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人们总是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造媒体,而每一种新媒体的诞生都和旧媒体一起共同营造着整个社会空间,这在社会文化领域里表现得十分突出。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更为丰富、个性化和随时随地的信息服务。附着于新媒体的社会文化产物都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形态,从而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空间也被注入了全新的元素。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传媒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会带来一场革命,并对社会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自新媒体面世以来,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介入了人们的生活。从一种单纯的媒介发展成为信息交流平台,最后成为文化的传播载体,并影响到了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之所以能够如此风靡,除了互惠互利的商业模式和自身的优势以外,还与其背后的文化因素有很大关系。新媒体在深入社会、干预生活的过程中,极大程度的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并且这种渗透能力正在与日俱增。因此,我们不能为新媒体产生的巨大商业价值所遮蔽,而应透视其背后复杂的文化因素。
笔者选此题的主要原因在于:1、当前新媒体文化的现状提出的新要求。新媒体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人际交往模式,同时也给社会文化带来了矛盾与冲突。在如此飞速发展的时期,如何正确地看待新媒体文化,减少伴随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显得十分重要。2、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展先进文化是内容和核心,是当今文化建设的任务之一。它履行着社会文化传播、发展等职责,是建设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条件。3、新媒体文化发展的需要。媒介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在传统媒介与文化关系问题的处理上,我们曾一度只关注媒介传播的内容而忽视了传播媒介本身给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4、“新”的需求。因为新媒体文化目前还属于新兴文化,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有关研究都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自然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文化与传播的关系古已有之,但是随着近年来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运动的加剧,而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和思考,使得探讨传播的文化学意义问题有了迫切的现代性。文化作为一种身份和行为规则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同时传播媒介在整个文化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也不是容忽视的。对文化而言,媒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任何文化形态及其文化属性,都需要媒介作为载体而使其在时空中的存在于演替成为可能。传播体现了人类文化之属性的流动性、发展性与时间性。它建立在人类各种文化形态、文化圈、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等具有同质机制、同质结构或异质同构、可以互为对话的基础之上。无论人们喜不喜欢,媒介之所以具有文化属性就是在于它是“命里注定”的。在传播面前,人别无选择。

 

1.2 本论题的研究状况
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新媒介的不断涌现,带来了媒介文化的迅速发展和繁荣。媒介文化研究已经成为文化研究中一个热点话题,相关著作日益增多。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数字技术支持下产生的新媒体。新媒体研究正逐步受到社会关注,到2009年,各类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文章已经有几百篇。研究内容涉及新旧媒体的讨论、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产业、媒介素养、网络文化、移动媒体等很多方面。然而,相对于传统媒体的研究来说,国内对新媒体研究却显得单薄,难成系统。纵观整个学术界,对新媒体的社会影响的研究的论著、论文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同时因为各国的价值观不同,对新媒体的喜爱和使用程度也不同。以手机为例,北美国家对它的使用热度远低于东亚国家,所以还没引起学者们对于短信文化的关注,国外研究短信的资料十分缺乏。而中国人使用的短信量明显高于世界水平,成为了世界短信热现象当中的一个特例。国内的学者们开始尝试着去研究这一新的媒介文化现象,形成了互相争鸣的局面。

目前国内外研究媒介文化的学者及理论还是非常丰富的,但是直接探讨新媒体文化的文献还是十分缺乏。研究的资料分散、零星、单薄,毕竟新媒体是在媒介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催生的新鲜事物,人们对它的研究还刚刚起步。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范围宽泛,杂乱、视点单一,大多为对新媒体现象的一般描述,还没有学者对这一新问题进行系统、全面,且具有学理化的论述,有的甚至照搬国外研究理论。学者们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从传播、语言、文化、功能等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一番梳理,但是大都是对现象的一般描述,我们无法从中得出新媒体风靡的真正原因。当然,在这其中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创见性的观点。如陈先红教授比照“媒介即讯息”的麦克卢汉逻辑,大胆提出“新媒介即关系”的观点。她认为,“‘新媒介即关系’的传播学意义在于:把新媒介的研究层面从传播技术层面提升到传播关系的层面;把新媒介传播研究从以技术性的信息传播,引导向以对话性的关系传播为主;把以网站为中心的‘信息传播学’,导向以人为中心的‘关系传播学’”[1]。虽然她的观点,还参照于西方学者的理论,但是她的学术勇气和理论突破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二章 新媒体文化概述

 

2.1 新媒体
2.1.1 定义
从古到今,人们对媒介的认知有颇多争议,对“第五媒体”的判定也各执己见:有学者称“互联网为第四媒体,手机为第五媒体[1]”;有学者认为“手机媒体最符合大众媒体发展轨迹,代表了未来大众媒体的发展趋势,而且塑造起了自己的消费模式与消费惯性,最有可能成为第五媒体。[2]”;也有学者认为“短信息这个不容忽视的第五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将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3]”;更有学者反对认为“手机并非第五媒体”,手机传播短信根本也不是大众传播,即使以后手机上网价格低廉,“也还是不能把它称作第五媒体,上网终属是互联网,只不过所使用的上网工具改变罢了[4]”。

关于新媒体的定义,目前学界还没有达到共识。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性。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也有专家提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2.2 新媒体文化
2.2.1 媒介与文化
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现象。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是一个文化不断进化的历史,而在人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传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3]信息技术的每次革新,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史中,传播的发展与人类文化的发展相互交织,人类在创造并驾驭媒介的同时也被媒介不断渗透,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媒介所左右着。
(1)口语传播时代的“贵族文化”
人类最原始的媒介是口语媒介,它通过生动、形象的直观表述方式,面对面的传递信息。语言,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人类的文明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使我们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使个人经验和见闻为其他人所共享,使前人的文化积累为后人所继承,为人类文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信息无法保存,也不能进行远距离传输,“说”的权限只为部分人所享有,“口传时代”权威只存在于较高层次权势的人群之中,形成了所谓的“贵族文化”。这种传播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限制了人在传播活动中的自由。
(2)印刷传播时代的“精英文化”
文明以文字为基础,因为文字是使文化一致的加工过程,这一加工过程靠视觉的时空延续。[1]“印刷媒介”是对精英语言的有效记录。它一方面引导着人类由“野蛮时代”迈进“文明时代”,一方面将知识分子提升为文化的权威。因为只有掌握了文字符号,才能参与到书面和印刷媒介的传播,所以大部分劳动者被排除在外,传播因而成为一种权利的标志,一种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的文化特权。然而,它的可复制与可保存性,无论是在时间的久远还是空间的广阔上,都实现了对语言传播的真正超越,使得人类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得以继承。没有文字,文明的发生是难以想象的。
(3)电子传播时代的“大众文化”

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传播时代,使得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在质量和效率上都获得了空前的提升。它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时空观念,挣脱了印刷传播中物质载体的束缚,覆盖全球的无线电波使得整个地球缩小成为了麦克卢汉所谓的“地球村”。

 

第三章 新媒体文化形态:媒介聚合的形式特征.........................17
3.1 文化平台:媒介形态的全能化 ..................................17
3.1.1 媒体与媒体的融合 ........................................17
3.1.2 内容与形式的超越 ........................................19
3.1.3 主体与客体的模糊 ........................................20
3.2 文化表征:传播偏向的终结 ....................................22
3.2.1 新媒体原固有的传播偏向 ..................................22
3.2.2 新媒体被赋予的传播偏向 ..................................24
3.3 本章小结 ....................................................26
第四章 新媒体文化指向:悖论挣扎的人格特征 ........................ 27
4.1 文化生态:现实与虚拟的交错 ..................................27
4.1.1 现实走向虚拟 ............................................27
4.1.2 虚拟回归现实 ............................................28
4.2 文化构建:制度与行为的规范 ..................................29
4.2.1 引入与抵御 ..............................................29
4.2.2 文明与法制 ..............................................29
4.2.3 压抑与释放 ..............................................30
4.3 文化调适:技术对文化的重构 ..................................31
4.4 本章小结 ....................................................33
第五章 新媒体文化核心:大众狂欢的娱乐特征 ........................ 35
5.1 文化审美:数字艺术的娱乐大餐.................................35
5.1.1 休闲娱乐与艺术鉴赏 ......................................35
5.1.2 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 ......................................36
5.2 文化表达:个性张扬中颠覆传统.................................37

5.3 本章小结 ....................................................38

 

第七章 新媒体文化功能:高度复合的文化机制

 

7.1 文化机制:话题成立的核心要素
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新媒体文化机制是信息经济的核心机制。新媒体的文化机制作用,构成了新媒体文化的核心话题。信息经济的产生就是建立在新媒体文化机制基础之上,或者说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现代经济形式,是在新媒体文化机制的驱动下进行的。

传统的媒介经济,如电视广告、广播广告、电视购物等,并没有将信息与媒介真正的融为一体,即把信息本身转换为具有商业价值的商品,而成为有一种有机的媒介经济形态。它们仍停留在外在的表现形式,只是简单的嫁接和移植。通过传统媒介将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内容传播出去,信息本身并不是一种商品。而新媒体文化作为一种新的娱乐文化、娱乐思想、娱乐形式,其特点是将各类媒介的特性结合起来,做到高效的聚合。它独具的媒介特性,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与经济的内化,将信息和经济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赋予了信息商业价值,让信息成了互联网世界的主要消费“商品”。信息本身成为了“商品”。有效的促进了科技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的共同发展。以“超级女声”为例,它可以算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一次经典“握手”,其火爆程度为这样的文化运作机制转型提供了另一种地方模型。通过天娱传媒公司运用市场化手段,在全国跨省份选秀路演,蕴涵在平民中的文化冲动得到激发,与之共伴的娱乐经济也打通了关节。新媒体超越传统媒体的媒介特性所带来的文化生产力推动了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市场的产生。这种文化机制使得新媒体文化的形态、指向和核心成立,也使得信息经济的产生成为可能,也就是新媒体文化的构成(形成)。这正是本论题成立的核心要素,新媒体文化的说法合理性即在此。

 

 

新媒体文化特征研究,媒体管理论文

 

构建现代新媒体文化建设机制是新媒体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新媒体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笔耕文化传播,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生命力的体现,是推动新媒体文化发扬优势、不断前进、永保活力的不竭动力。在理想状态下,有了良好的文化机制,甚至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做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以实现优化目标。面对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构建完善的新媒体文化机制体系,这是一个动态的有机过程,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完善和不断的创新,以促使新媒体焕发出勃勃生机。

 

结束语

 

新媒体在技术上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形式上很好的切合了东方人含蓄、内敛的文化特征,本着人性化、娱乐化的宗旨,成为社会信息交流沟通的新方式、新渠道、新手段。它已经跳出了单纯的信息传递范畴,而同时折射着人们在精神领域的相关需求。新媒体文化流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技术上的独特优势,也有经济上的廉价资费,当然还有传统文化上的支撑。新媒体文化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对现代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给人们的生活和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带来巨大变革。由新媒体经济催生出的“拇指经济”、“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等各种新的经济模式的出现,新媒体消费已经成为我们消费支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对新媒体文化形态、文化指向、文化核心、文化功能四个方面特征的分析,我们发现,新媒体在文化形态特征上,不仅具有强大的融合性,而且在传播偏向上表现出原固有的(时间和空间偏向)和被赋予的(媒介的文化立场)两种传播偏向。在文化指向特征上,无论是文化生态、文化构建,还是文化调适层面,新媒体文化都体现了一种在悖论中挣扎的人格模式。在文化核心特征上,新媒体文化是大众狂欢的娱乐盛宴,它给了用户休闲娱乐、情感交流以及个性表达等各种前所未有的心灵体验,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同时也给我们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文化功能特征上,新媒体体现出是一种高度复合的文化机制。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从积极的方面看,它丰富了人们的信息生活,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对社会的主导文化产生了冲击。因此,如何正确的对待这一新兴文化,提高新媒体的文化品位,有效地遏制不健康的信息通过手机、网络传播,值得我们思考。我国的文化经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文精神为先导、以科学为依托、以高技术为支撑、以文化观念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为产业主体支柱的新型经济。媒介专业主义要求媒介的专业化、客观化,体现出媒介的社会效益;媒介商业主义强调的是媒介的市场化、产业化,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商业主义原则处理媒介,会对各个体系的关系,如媒介经营、媒介功能、媒介定位产生重大影响。媒介过分追寻商业主义原则,强调以盈利为目的,就有可能以虚假、包庇的信息来呈向社会和公众。传媒业要实现既有受众又有盈利的目标,就必须是把媒介专业主义与商业主义的原则有机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张晓频.  从媒介融合看融合新闻[J]. 视听纵横2008(03)
[2]   从媒介融合看我国传媒集团的未来发展走向[J]. 新闻战线2008(05)
[3] 闫欢.  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美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02)
[4] 蔡骐,吴晓珍.  从媒介融合看我国传媒集团的未来发展走向[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5] 来向武,赵战花.  媒介特征与传播偏向的优势——当前我国数字报纸的媒介形态变化探析[J]. 新闻知识2008(01)
[6] 杜鹃.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初探[J]. 四川戏剧2007(06)
[7] 阮朝辉.  泛论短信写作对文化的解构与重构[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05)
[8] 王琪.  媒介素养与媒介文化[J]. 北方论丛2007(04)
[9] 郝晓云.  短信在人际传播中的优势与缺陷[J]. 今传媒2007(05)
[10] 臧丕文.  传统文化的颠覆者—创意文化及其活动[J]. 商场现代化2007(09)

 



本文编号:110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10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e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