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传统文化竞赛类电视节目的反馈效果分析

发布时间:2017-11-11 22:19

  本文关键词:传统文化竞赛类电视节目的反馈效果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传统文化竞赛类电视节目 发展现状 受众反馈 存在问题 路径探析


【摘要】:随着真人秀节目的兴起与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版权引进的涌现,电视荧屏“泛娱乐化”之风愈演愈烈,诸多电视节目的近似和雷同也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和乏味。而2013年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等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给电视荧屏带来了一阵文化之风,让观众眼前一亮。但与2013年形成的高收视率以及在业界产生的轰动效应相比,文化类节目2015年来则表现平平。在娱乐之风盛行的当下,传统文化竞赛类电视节目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电视节目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调查问卷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最爱是中华》《中华好诗词》等传统文化竞赛类电视节目为案例,分析、探索研究传统文化竞赛类电视节目的传播内容、传播路径、受众反馈和发展道路。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从电视媒介的教化功能和传统文化竞赛类电视节目的研究现状入手,阐述选题的背景及意义,提出了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第一章系统地阐述了传统文化竞赛类电视节目的概念界定、分类、特色及发展现状;第二章主要从“节目定位”、“演播室环境”、“主持人”、“嘉宾”、“节目板块”五个方面对传统文化竞赛类电视节目的传播内容进行了论述,并描述了传统文化竞赛类电视节目的传播过程;第三章主要是以笔者发放的调查问卷为样本,对传统文化竞赛类电视节目的“受众反馈”进行了统计分析;第四章主要是总结传统文化竞赛类电视节目当下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今后的发展之路进行了探析,力求提出可行的方案和措施,促进传统文化竞赛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本文创新点在于对传统文化竞赛类电视节目的受众进行问卷调查,对受众的收视心理、收视习惯、新媒体互动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求为电视节目制作者提供切实可靠的数据,创作出更为受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虽然传统文化竞赛类电视节目有历史悠久且内容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依托,但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的传播潜力并在传承中实现创新发展,如何与受众实现良好的互动交流,并对受众的反馈进行有效分析,是电视节目制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2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胡畔;;电视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J];西部广播电视;2015年10期

2 陈璐;;探究文化类电视节目在电视节目体系中的必要性与生存之道[J];科技传播;2014年16期

3 苗棣;毕啸南;;中国电视综艺节目2013年度盘点[J];电视研究;2014年03期

4 张_";;“汉字狂欢”后的思考——写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后面[J];东南传播;2014年02期

5 文卫华;;电视节目的价值引领与形态创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的启示[J];中国电视;2013年10期

6 李子;;从《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看电视文化节目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10期

7 郭镇之;;乔治·格伯纳及其“电视教养”理论和“文化指标”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11731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1731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6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