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评论转发功能对群体极化现象的影响分析——以王宝强离婚事件为例
本文关键词:微博的评论转发功能对群体极化现象的影响分析——以王宝强离婚事件为例
【摘要】:伴随着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的出现,其对于群体极化现象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为此,本文将以王宝强离婚事件为例,从微博群体极化现象的具体特征出发,立足于群体极化现象对微博传播的全过程进行分析,进一步讨论微博的评论转发功能对群体极化现象的实际影响。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
【分类号】:D669;G206
【正文快照】: 一、引言微博作为当前最受人们欢迎的一种新兴媒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能够随时随地发布信息的系统,但发布信息的字数不得超过140字,其具备评论、转发等多种功能,能够使每一位用户的行为、思想、观念在此相互碰撞和交汇,进一步放大用户个人的声音和影响力。因此,也成为个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波;;网络“群体极化”效应及其理性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程岩;;群体极化、二阶多样性与制度安排——读桑斯坦《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J];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06期
3 彭勃;;论中国传统文化视域的“网络群体极化”[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4 张明明;任亚磊;;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的成因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02期
5 张明明;;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的生成因素分析[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2年06期
6 昝玉林;许文贤;;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19期
7 程亮亮;;丁香小慧事件与网民的“群体极化”倾向[J];传媒观察;2007年10期
8 王邈;蒋一斌;;网络群体极化及其心战功能[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罗诗钿;李冬梅;;论网络时代的民众评价活动及其在现代政治文明中的价值[J];长白学刊;2011年04期
10 赵石强;;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健;;乡村传播中的群体极化及其转向[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老人污名”是“坏舆论”造成的吗?[N];大连日报;2014年
2 驻马店电视台 贾箴箴;试论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N];驻马店日报;2012年
3 王君超;广场舞需要“文化自觉”[N];光明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刘阳 赵婀娜;“微时代”的偏激与极化[N];人民日报;2013年
5 殷勇 陈进 宿迁支队;网络是把“双刃剑”[N];人民武警报;2011年
6 编译 紫萱;从众心理导致集体盲思[N];北京科技报;2004年
7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 盛晓白;网上群体极化倾向应及时疏导[N];光明日报;2010年
8 尤莼洁;别让偏见毁了信任[N];解放日报;2012年
9 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熊威;网络舆论失范及其规避之可能路径[N];人民法院报;2012年
10 杨吉;网民狂欢与众声喧哗[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路;群体极化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鹏;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及其疏导[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段美霞;网上群体极化事件危机研究及其应对策略[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3 聂健;网络匿名性对群体极化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5年
4 朱常海;群决策中考虑个体心理行为的群体极化模型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5 宋佩霖;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6 隋文婷;网络公共事件中的情感动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7 侯亚雪;我国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论析[D];东北大学;2013年
8 高彩;微博视角下的伪公共领域[D];河南大学;2016年
9 刘威;网络群体极化事件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杭家蓓;网络社群参与公共决策的群体极化效应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90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190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