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范长江战地报道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2 12:04

  本文关键词:范长江战地报道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范氏江 战地报道 特色 立场 大公报


【摘要】:本文以范长江从1936年至1938年战地记者生涯中所写的战事电讯与战地通讯为研究对象,分析范长江战地报道的主题、立场、写作特色及其成因。范长江的战地报道视野广阔,他将战场微观报道与战局宏观分析结合起来,向民众连续详尽地报道了抗日战争初期主战场的战况。范长江在战地通讯中真实反映了前线军民热血奋战的场景,笔触所及既有国民党高级将领和普通士兵,也有普罗大众在战争年代的遭遇,以及其本人在战火中采访的个人经历。作为一名拥有自由人格的独立记者,范长江以利于抗战为出发点,尖锐地批评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问题,同时坚持在战地报道中鼓舞民众团结抗战,发挥全民族的力量。本文详细分析了范长江战地报道中所展现出的立场和态度,并结合范长江当时所供职的《大公报》的平台特点,论证奉行自由主义观念《大公报》为范长江提供了实现部分言论自由的平台,同时范长江坚定鼓吹抗战的态度,也是《大公报》的爱国情操的缩影。范长江的独立记者身份,使得他处于相对中立的角度,从事实出发,对国民党政府、抗战将领和民众有褒有贬,这一点与《大公报》的“四不”方针亦有相通之处。本文将范长江战地报道的三大特色总结为敏锐的军事判断力、浓烈的政论色彩和充分的人文主义关怀。范长江青年时期的军旅生活经历,和两次求学过程中积累的政治军事知识,为他后来从事战地报道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而他个人所怀有的家国情怀和群众观点,使得战地报道具有“人情味”与人文关怀。这些特色使得范长江的战地报道区别于一般记者的战地作品。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晓慧;《大公报》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运动[J];近代史研究;2001年06期

2 自立;文革文风不死——笑谈关于《大公报》的是非[J];红岩春秋;2001年05期

3 白永达;;也谈《大公报》[J];博览群书;2001年01期

4 瑞青;;我眼中的大哥——记《大公报》特约记者瑞年堂兄的点点滴滴[J];学问;2002年04期

5 贾晓慧;论《大公报》的报业观:以20世纪30年代为例[J];史学月刊;2002年08期

6 穆欣;《大公报》拥蒋反共的阶级根源[J];新闻爱好者;2002年01期

7 方汉奇;为《大公报》辨诬——应该摘掉《大公报》“小骂大帮忙”的帽子[J];新闻爱好者;2002年12期

8 方汉奇;为《大公报》辨诬——应该摘掉《大公报》“小骂大帮忙”的帽子[J];新闻大学;2002年03期

9 吴廷俊,范龙;《大公报》“敢言”传统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底蕴[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03期

10 周葆华;质疑新记《大公报》的“小骂大帮忙”[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继忠;;建构与争议:新记《大公报》“小骂大帮忙”历史标签研究[A];新闻学论集第29辑[C];2013年

2 杨柳;;从《大公报》征婚广告看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与时代特色[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3 骆萍;;试论重庆版《大公报》的抗战诗歌翻译[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葆;《大公报》保存经过[N];光明日报;2001年

2 刘鲁宁 中国国家图书馆典阅部;《大公报》史话(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胡邦定;毛泽东拍板《大公报》进京[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4 记者吴长生、刘光金;《大公报》举行创刊百年庆祝酒会[N];人民日报;2002年

5 ;诞生于天津的《大公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6 侯杰 秦方;杨刚的阳刚之气[N];人民政协报;2003年

7 王鹏;《大公报》的“星期论文”[N];团结报;2001年

8 王鹏;1943年豫灾报道与《大公报》停刊[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9 周之懋;《大公报》不可缺少的一次停刊[N];中国商报;2003年

10 张祝山;关于《大公报》停刊的补充[N];中国商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斌;《大公报》宪政言论分析(1902-1949)[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陈建新;《大公报》与抗战宣传[D];浙江大学;2006年

3 孙会;《大公报》广告与近代社会(1902~1936年)[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洪芳;《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D];苏州大学;2010年

5 喻春梅;长沙《大公报》(1915-1927)与湖南社会思潮[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汪前军;《大公报》(1902-1916)与中国广告近代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陈志强;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其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文健;记忆与想象:近代媒体的都市叙事[D];南开大学;2012年

9 贺碧霄;新闻范式更替: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习惠;“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副刊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孟军;新记《大公报》的用人策略和启示[D];广西大学;2008年

3 杨洁;从《大公报》舆论看民初京津地方对西俗的反应[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敏;新记《大公报》政治立场的历史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5 赵云龙;新记《大公报》的特色及方法论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田拥军;新记《大公报》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D];中南大学;2009年

7 位娜;浅析抗战前十年《大公报》与西北开发[D];河南大学;2010年

8 韩晓;新记《大公报》的职业化理念与实践[D];武汉大学;2005年

9 葛凤;《大公报》与近代灾荒救济[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颖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湖南《大公报》[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448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2448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6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