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手机媒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摘要】:媒介是人与人关系的中介,对人类社会及文化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媒介环境学正是研究媒介传播技术本质或其内在的符号和物质结构对文化所导致的深远的微观及宏观的影响。尼尔·波兹曼认为应通过感知环境、符号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这三个方面来理解媒介环境对人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保罗·莱文森在老师尼尔·波兹曼以及麦克卢汉的硬媒介决定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软媒介决定论,强调人对媒介的理性选择与使用,认为媒介是导致社会文化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尝试从软媒介决定论的角度来研究手机媒介环境下我国人际关系的现状以及手机对人际关系所带来的种种影响。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观察到手机媒介的使用情况、社会人际关系状况以及手机媒介对人际关系的巨大影响。当下社会人际关系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以血缘与地缘为基础的传统人际关系弱化,手机成为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人际交往日趋技术理性化,越来越依赖技术媒介,现实与虚拟人际关系相交融,形成强关系弱化、弱关系强化特点的半熟社会。手机媒介是应人类对更便捷的人际交流需求而研发的,在手机媒介被广泛应用之后,它融入了人类的生活环境,人们享受着便利而广泛的人际交流,人际关系不再被时空所禁锢。当然人类也需要一些反思,目前手机技术的应用会将人类带向何方,会让人类失去什么?人类被手机技术所带来的错觉迷住了,不得不面对由手机媒介的工具性僵化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手机以其独特的媒介特性激化了亲密与距离、确定与不确定、分享与封闭等人际关系悖论,更导致了信任危机、社交障碍、群体孤独等负面效应。人们需要更加理性地认识手机对于人类的工具意义,确认自身价值观和发展方向,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C91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光辉;马碧芳;;新媒介环境下广告教学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0年05期
2 李常应;黄宏春;;新媒介环境下高校思想宣传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3 王勇;阮拥军;徐敬宏;;新媒介环境对传统舆论引导模式的挑战及对策[J];学术论坛;2013年07期
4 朱光烈;媒介的终结及其对社会的重塑——媒介环境发展趋势[J];学术界;2003年01期
5 周敏;;新媒介环境中的“宅男宅女”现象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周海英;;从媒介环境学看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J];兰州学刊;2009年06期
7 张芳圆;;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微博碎片化现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田友谊;邱月;;媒介环境及其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影响[J];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05期
9 胡易容;;当代媒介环境下的语义异化与涌现——以“山寨”的语义考察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冯晓斌;;新媒介环境对高校写作教学主体的影响[J];教育评论;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John Hartley;;创意产业:新媒介环境下一个概念的演变(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新媒介环境下公共行政实践的新形式:微博破案[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3 谢清果;王昀;;特权现象与媒介环境关系的历史演进脉络——从“混沌”到“制衡”的结构视角[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王艳玲;;浅析媒介环境下影视文化的生存与发展[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郑维东;佟菁菁;;复合媒介环境下的受众行为洞察[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6 施琳玲;;论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体情绪与科学精神——基于对泉州“婴儿被烤死事件”的分析[A];第八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7 邢渊渊;;新媒介环境下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策略分析[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3年刊)[C];2013年
8 施琳玲;;论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体情绪与科学精神——基于对泉州“婴儿被烤死事件”的分析[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9 张萱;;媒介文本分析视角下的中国大陆地区“城市主流生活杂志”——以上海、广州、武汉三地杂志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靖 郭颖;媒介环境的失衡和平衡[N];中华新闻报;2004年
2 蒋原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媒介环境改变舆论的形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周丽锦 尹振宁;定位抑或追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高宪春;新媒介环境下舆情事件的生成及扩散[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5 魏武挥;媒体别“押注”微信[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虞宝竹;洞察复合媒介环境下的受众行为[N];中华新闻报;2009年
7 文卫华;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收视特点探析[N];中华新闻报;2007年
8 山西经济日报社 郝薇;净化媒介环境 遏制微博谣言[N];山西经济日报;2012年
9 徐绍峰;奥运加速媒体变局[N];金融时报;2008年
10 魏武挥;传统门户行至变革路口[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娜;新媒介环境下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李婷;儿童绘本:当下三种阅读传播方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羡春辉;媒介环境学视阈下的网络民粹主义[D];河北大学;2015年
4 黄怡;新媒介环境中粉丝群体的身价认同建构[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5 何润;微电影产业链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王辰月;新媒介环境中大众传播议程设置理论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7 陆潇恬;即时通讯工具的移动化对媒介环境的改变[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8 于婕;新媒介环境下法治微电影的传播效果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9 朱思毓;新媒介环境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童鼎阳;现代媒介环境下古风音乐的传播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05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305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