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中“去个体化”现象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中“去个体化”现象研究 出处:《中国出版》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新媒体自身具有的匿名性、海量性等特点使得网络信息传播出现"去个体化"现象。网络个体以发布、传播虚假、未经证实信息,非理性言语、人肉搜索的形式呈现"去个体化"。更加令人担忧的是专业机构及其工作者也加入其中,失掉"把关人"应有的原则,丧失判断信息传播潜在后果的能力,发布传播虚假、未经证实的信息,或是通过更改标题,吸引受众注意力,干扰受众的认知。持续报道负面事件,误导受众和社会模仿学习,这些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体的公信力。
【作者单位】: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部;
【分类号】:G206
【正文快照】: □文│张世涛王蕾进入20世纪后,互联网的出现与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的发展在此种改变中也发挥了自己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它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身处世界任何角落的人、组织、国家互联互通,更好地了解彼此;另一方面,它的匿名性特点也使得“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潘慧琪;;“单向度社会”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J];东南传播;2015年11期
2 彭兰;;新媒体用户:更主动还是更被动[J];当代传播;2015年05期
3 蔡盈洲;;新媒体环境下突发性群体事件中谣言的传播特征[J];黑河学刊;2014年10期
4 ;编者按[J];文化研究;2014年03期
5 张晓家;;虚假信息传播中的“心理势阱”——以失实报道“老外扶大妈被讹”为例[J];军事记者;2014年02期
6 戴世富;王颖;;网络谣言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初探——“3·16”抢盐事件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界;2011年04期
7 李岩;李东晓;;道德话语的生产性力量及中国式“人肉搜索”的勃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王礼申;;去个体化效应——群体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6期
9 时勘;龚增良;;群体骚乱的社会心理学机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曦;网络社会匿名与实名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文文;新媒体事件中网民认知偏差现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国平;;海外资讯博主的跨国社交网络传播探析——以新浪微博“英国那些事儿”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2 张世涛;王蕾;;新媒体中“去个体化”现象研究[J];中国出版;2017年05期
3 刘宪权;;网络造谣、传谣行为刑法规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法学家;2016年06期
4 毛兴勤;;人肉搜索与网络反腐“联姻”的原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6年34期
5 杨莉明;徐智;;社交媒体广告效果研究综述:个性化、互动性和广告回避[J];新闻界;2016年21期
6 余莎莎;王友国;朱亮;;基于SIR社交网络中商业谣言传播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6年11期
7 倪宁;徐智;杨莉明;;复杂的用户: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广告行为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6年10期
8 周蕴U,
本文编号:1320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320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