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大公报》对东北沦陷及“满洲国”相关报道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8 16:15

  本文关键词:《大公报》对东北沦陷及“满洲国”相关报道研究 出处:《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大公报》 “九一八”事变 东北沦陷 “满洲国”


【摘要】:该文考察的主要对象为《大公报》对“九一八”事变以及东北沦陷与“满洲国”的相关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抗日战争初期的《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明确的政治立场、准确详实的新闻报道、深入人心的社评、积极理性的抗日宣传,充分发挥了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的舆论监督作用。“九一八”事变之后,需要转移本国压力的日本帝国肆意疯狂地侵略我国东北,尤其是傀儡政府的建立,造成我国东北地区领土被占、经济贸易被严重干涉、邮政通信事业被日伪政府垄断、教育被摧毁且被施行奴化教育政策,东北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种情况,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国际联盟袖手旁观。在这样的悲惨境遇下,《大公报》主编张季鸾、经理胡政之,以及该文提到的王芸生等一系列优秀的新闻记者,包括客卿陈纪滢,他们凭借敏锐的嗅觉、准确的判断力、勇敢向前不畏艰难的抗争精神,犀利地抨击当时日军在我国东北犯下的种种不可饶恕的罪行,给读者以共鸣、给群众以胜利希望。“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主要宣扬理性救国,引导学生队伍理性抗日,重塑当年的社会形态,并且激发了全世界爱国人士共同抵制日本侵略的热情。面对“满洲国”这一特殊的存在,《大公报》进行及时详细的跟踪报道,从伪政府的建立、发展,法律规章制度的制定,各种以殖民侵略为根本目的经济建设项目的实行以及金融系统的重构,到移民计划、奴化教育的推行和对邮政通信的监督,把这些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文字方式传达给全国人民,以最强劲有力的声音来团结中华民族共同努力对抗敌人。该文通过对《大公报》在1931年至1945年期间东北沦陷情况以及“满洲国”相关新闻报道的研究,呈现了历史的发展进程,也挖掘了《大公报》明确的政治立场:希望在国家危难之际,统一国家的政治立场、协力合作、抵御强敌,时刻维护全国人民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Abstract]:The main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Ta Kung Pao" "report 918" incident and the fall of the northeast and the "Manchuria". In history,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a Kung Pao" occupies a lofty position in the China news history, clear political position, accurate news reports, popular editorials, positive rational anti Japanese propaganda,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pervisory role of the Nanjing government led by Jiang Jieshi. "918" after the incident, the Japanese Empire need to transfer their pressure of aggression wanton madness in Northeast China, especially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uppet government, resulting in the territory of Northeast China occupied the economic trade, serious interference, postal communication has been the cause of the puppet government monopoly, and is destroyed by education policies in enslaving education, people in Northeast China dire straits. In the face of this situation, the government of the Nanjing is helpless and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is on the sidelines. In such a tragic situation, "l'impartial" editor Zhang Jiluan, Hu and his manager, this paper mentioned the king and a series of excellent journalists, including guest Chen Jiying, by virtue of their keen sense of smell, accurate judgment and courage brave fighting spirit, sharp criticism of the Japanese army in Northeast China make all the unforgivable crime, in order to give the readers resonance, to the masses with a hope of victory. After "918" incident, "l'impartial" mainly promote rational nation, guide students to rational anti Japanese team, then reshaping social form, and inspired the whole world to resist Japanese aggression patriotic enthusiasm. In the face of the "Manchuria" which is a special existence, "Ta Kung Pao" timely and detailed tracking reports,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uppet government, development, formulate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implement the project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lonial aggression fundamental purpose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financial system, to the immigration pla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st coloni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supervision, the social phenomenon of these real, in the most simple and most direct writing way to convey to the people of the whole country, with the most powerful voi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unite together to fight against the enemy.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Ta Kung Pao"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31 to 1945 and the "Manchuria of Northeast China" news reports, showing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but also tap the "Ta Kung Pao" clear political position: I hope that in the occasion of the national crisis, reunification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stance, cooperation, resist the enemies, moment to maintain the interests of the whole nation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Chinese n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芝琛;抗战期间《大公报》主张“修明政治”、倡导“紧缩政策”、呼吁“清明廉政”[J];新文化史料;2000年01期

2 贾晓慧;《大公报》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运动[J];近代史研究;2001年06期

3 自立;文革文风不死——笑谈关于《大公报》的是非[J];红岩春秋;2001年05期

4 白永达;;也谈《大公报》[J];博览群书;2001年01期

5 瑞青;;我眼中的大哥——记《大公报》特约记者瑞年堂兄的点点滴滴[J];学问;2002年04期

6 贾晓慧;论《大公报》的报业观:以20世纪30年代为例[J];史学月刊;2002年08期

7 穆欣;《大公报》拥蒋反共的阶级根源[J];新闻爱好者;2002年01期

8 方汉奇;为《大公报》辨诬——应该摘掉《大公报》“小骂大帮忙”的帽子[J];新闻爱好者;2002年12期

9 方汉奇;为《大公报》辨诬——应该摘掉《大公报》“小骂大帮忙”的帽子[J];新闻大学;2002年03期

10 吴廷俊,范龙;《大公报》“敢言”传统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底蕴[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继忠;;建构与争议:新记《大公报》“小骂大帮忙”历史标签研究[A];新闻学论集第29辑[C];2013年

2 杨柳;;从《大公报》征婚广告看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与时代特色[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3 骆萍;;试论重庆版《大公报》的抗战诗歌翻译[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葆;《大公报》保存经过[N];光明日报;2001年

2 刘鲁宁 中国国家图书馆典阅部;《大公报》史话(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胡邦定;毛泽东拍板《大公报》进京[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4 记者吴长生、刘光金;《大公报》举行创刊百年庆祝酒会[N];人民日报;2002年

5 ;诞生于天津的《大公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6 侯杰 秦方;杨刚的阳刚之气[N];人民政协报;2003年

7 王鹏;《大公报》的“星期论文”[N];团结报;2001年

8 王鹏;1943年豫灾报道与《大公报》停刊[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9 周之懋;《大公报》不可缺少的一次停刊[N];中国商报;2003年

10 张祝山;关于《大公报》停刊的补充[N];中国商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吴斌;《大公报》宪政言论分析(1902-1949)[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陈建新;《大公报》与抗战宣传[D];浙江大学;2006年

3 孙会;《大公报》广告与近代社会(1902~1936年)[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洪芳;《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D];苏州大学;2010年

5 喻春梅;长沙《大公报》(1915-1927)与湖南社会思潮[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汪前军;《大公报》(1902-1916)与中国广告近代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陈志强;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其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文健;记忆与想象:近代媒体的都市叙事[D];南开大学;2012年

9 贺碧霄;新闻范式更替: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习惠;“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副刊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孟军;新记《大公报》的用人策略和启示[D];广西大学;2008年

3 杨洁;从《大公报》舆论看民初京津地方对西俗的反应[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敏;新记《大公报》政治立场的历史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5 赵云龙;新记《大公报》的特色及方法论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田拥军;新记《大公报》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D];中南大学;2009年

7 位娜;浅析抗战前十年《大公报》与西北开发[D];河南大学;2010年

8 韩晓;新记《大公报》的职业化理念与实践[D];武汉大学;2005年

9 葛凤;《大公报》与近代灾荒救济[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颖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湖南《大公报》[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46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346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f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