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从“四不”到“二不”——探析新记《大公报》办报方针表述改变的背后

发布时间:2017-12-28 21:33

  本文关键词:从“四不”到“二不”——探析新记《大公报》办报方针表述改变的背后 出处:《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大公报》 “四不”方针 “二不”方针 国家中心论


【摘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曾被视为新记《大公报》的立报之本和成功之因,但是后来却变为"不私、不盲"。对此,大公报人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认识。《大公报》是否坚持了"不党、不卖"方针?新发现的史料表明:新记《大公报》的确接受过政治津贴,也曾拥护过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公报出卖了报格,更不能否认它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作为立论的根本出发点。正是因为坚持爱国和为民说话的立场,新记《大公报》在抗战中提出"国家中心论",维护以蒋介石为中心的国民政府;也正是因为坚持这一立场,它在抗战后和国民政府逐渐疏离,提出第三条道路,在香港复刊,最终宣布新生。如果说"四不"方针是大公报人基于早期经验的总结,那么"二不"方针就是基于对日抗战及随后时局的调整。
[Abstract]:"No party, not to sell, not private, not blind", has been regarded as a new "Ta Kung Pao" the newspaper and the success of the cause, but later turned into a "private, not blind". In this regard, Ta Kung Pao people have different and even opposite understandings in different period. "Ta Kung Pao" adheres to "no party, not to sell" policy? That the newly discovered historical materials: new "Ta Kung Pao" indeed received political benefits, also had supported Jiang Jieshi and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Bu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sold the newspaper Ta Kung Pao lattice, but also can not deny it to state and national interests as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of argument. It is because of the motherland and the people speak position, new "Ta Kung Pao" in the proposed "National Center Theory", in order to maintain Jiang Jieshi as the center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t is also because adhere to this position, it after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gradually alienated, put forward third roads in Hongkong reopened. Finally announced new. If the "four" principle is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early experience of the Ta Kung Pao people, so the "two" principle is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war against Japan and the subsequent adjustment.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
【基金】:2013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报人张季鸾研究”(项目编号:LBDXW02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219.29
【正文快照】: 一、表述的转变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续刊,同日发表社评《本社同人之志趣》。在这篇由张季鸾执笔。并得到胡政之和吴鼎昌认同的发刊词中,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旨趣。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四不”的著名方针。作为对自身职业经历的总结,[1]“四不”被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自立;文革文风不死——笑谈关于《大公报》的是非[J];红岩春秋;2001年05期

2 白永达;;也谈《大公报》[J];博览群书;2001年01期

3 瑞青;;我眼中的大哥——记《大公报》特约记者瑞年堂兄的点点滴滴[J];学问;2002年04期

4 贾晓慧;论《大公报》的报业观:以20世纪30年代为例[J];史学月刊;2002年08期

5 穆欣;《大公报》拥蒋反共的阶级根源[J];新闻爱好者;2002年01期

6 方汉奇;为《大公报》辨诬——应该摘掉《大公报》“小骂大帮忙”的帽子[J];新闻爱好者;2002年12期

7 方汉奇;为《大公报》辨诬——应该摘掉《大公报》“小骂大帮忙”的帽子[J];新闻大学;2002年03期

8 吴廷俊,范龙;《大公报》“敢言”传统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底蕴[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03期

9 周葆华;质疑新记《大公报》的“小骂大帮忙”[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03期

10 贾晓慧,华道云;《大公报》与20世纪30年代西北开发[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继忠;;建构与争议:新记《大公报》“小骂大帮忙”历史标签研究[A];新闻学论集第29辑[C];2013年

2 杨柳;;从《大公报》征婚广告看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与时代特色[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鲁宁 中国国家图书馆典阅部;《大公报》史话(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胡邦定;毛泽东拍板《大公报》进京[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3 ;诞生于天津的《大公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4 王鹏;1943年豫灾报道与《大公报》停刊[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5 蓝鸿文;《大公报》和原大公报人对范长江红军长征报道的评论[N];中华新闻报;2008年

6 刘鲁宁 中国国家图书馆典阅部;《大公报》史话(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舒展;读《百年沧桑》,感怀《大公报》[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师 唐小兵;学人论政《大公报》[N];东方早报;2012年

9 陈彤旭;新记《大公报》:“三驾马车”驶通途[N];中华新闻报;2003年

10 王鹏;“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与《大公报》[N];人民政协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吴斌;《大公报》宪政言论分析(1902-1949)[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孙会;《大公报》广告与近代社会(1902~1936年)[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洪芳;《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D];苏州大学;2010年

4 汪前军;《大公报》(1902-1916)与中国广告近代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陈志强;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其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文健;记忆与想象:近代媒体的都市叙事[D];南开大学;2012年

7 贺碧霄;新闻范式更替: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习惠;“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副刊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孟军;新记《大公报》的用人策略和启示[D];广西大学;2008年

3 杨洁;从《大公报》舆论看民初京津地方对西俗的反应[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敏;新记《大公报》政治立场的历史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5 赵云龙;新记《大公报》的特色及方法论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田拥军;新记《大公报》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D];中南大学;2009年

7 位娜;浅析抗战前十年《大公报》与西北开发[D];河南大学;2010年

8 韩晓;新记《大公报》的职业化理念与实践[D];武汉大学;2005年

9 葛凤;《大公报》与近代灾荒救济[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颖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湖南《大公报》[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47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347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a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