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中华学派”建构路径的前瞻性思考
本文关键词:传播学“中华学派”建构路径的前瞻性思考 出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华夏传播研究 华夏传播学 传播学本土化 中华学派 中华传播学
【摘要】:华夏传播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末肇始,90年代兴盛一时,此后发展平淡,而至21世纪初渐有勃兴之势。文本首先力求充分把握这一领域前沿热点的研究成就,并归纳出其显著特征,进而从反思"传播学本土化研究"问题入手探讨"华夏传播研究"的合法性,再基于40年来华夏传播研究的历史变迁与近年来发展的丰硕成果,从核心概念辨析、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民族文化传播学建构、华夏传播学的想象力培育、华夏传播理论体系构建等维度,全方位、前瞻性地展示出传播学"中华学派"建构的基本态势与发展路径,以期推动华夏传播研究向建构"华夏传播学"的方向挺进,最终为"中华传播学"的形成奠定历史与文化的基石。
[Abstract]:......
【作者单位】: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海峡两岸传媒交流与政治互信研究”(14YJC860030) 福建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华夏文明传播与闽台传媒特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206
【正文快照】: 引言一般认为,华夏传播研究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香港中文大学的余也鲁、台湾政治大学的徐佳士等前辈学者在传播学传入中国(首先是中国港台地区)伊始,便提出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传播智慧问题,并在香港与台湾分别召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的问题研讨会,此后台湾政治大学传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耘;传播学在中国20年[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李晓峰;创新、发展:建构新世纪的传播学——全国第七次传播学学术研讨会述评[J];现代传播;2001年06期
3 王泽华;新兴传播学的特点及在我国的生存发展状态[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陈先元;传播学教学中若干关系的思考[J];当代传播;2005年05期
5 肖沛雄;;赋予传播学教材新时代内涵[J];当代传播;2006年02期
6 程德安;;传播学中的商标[J];中华商标;2006年07期
7 杨慧琼;;传播学课堂传播些什么?——对本科生传播学教材建设的一点思考[J];今传媒;2008年12期
8 胡沈明;熊茵;;传播学演进的动力与历史逻辑[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开启人物传播学的“潘多拉”——首届人物传播学研讨会观点纪要[J];今传媒;2010年06期
10 周耀民;;冲突与矛盾中的传播学教学内容优化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远光;;人物传播学的历史使命——人物传播学简论[A];首届人物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首届人物传播学研讨会观点纪要[A];首届人物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牟家雄;谭乐勤;;传播学与编辑学[A];高校编辑出版文集[C];1995年
4 李少南;;传播学在中国的一些观察[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5 杨伯溆;;科学探索特征与传播学定量研究论文的规范[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6 冯炜;;主体间性: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7 邵培仁;廖卫民;;美国传播学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现状、趋势及问题探析[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1[C];2010年
8 庹继光;;从施拉姆的论断看传播学新使命——兼论“传播学的本质:研究人的信息化”[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吴廷俊;舒咏平;;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中国传播教育发展新思路[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10 吴靖;;大众传播理论的教学体验:学术全球化与本土需求之间的张力[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焦中栋邋山西大学;走出传播学教育误区[N];中华新闻报;2008年
2 山西大学 焦中栋;走出传播学教育的误区[N];光明日报;2008年
3 胡河宁 杨瑞明;反思与追问:我国传播学发展的必由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隋岩;十年磨一剑的传播学经典[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华中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江作苏;重视跨界显效的传播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6 姜飞 黄廓;引进 融合 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文新;传播学前沿动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8 记者 王庆环;中国传播学会会长尹韵公:网络发展亟待传播学理论创新[N];光明日报;2010年
9 陈培爱;开拓信息时代 传播新视野[N];福建日报;2003年
10 郝晓鸣 池见星 《亚洲传播学报》主编和编辑助理;用亚洲的经验扩大看世界的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伍静;中美传播学早期的建制化历程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7年
2 崔清活;中英传播学教育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夏;中澳传播学硕士教育比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董雅琪;传播学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王颖;传播效果的发生范式及其嬗变对我国当代传播学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付瑶;社交电视的传播学解读[D];黑龙江大学;2014年
5 张秋晨;博物馆公众服务与传播学[D];郑州大学;2016年
6 曾欣;麦克卢汉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吉首大学;2016年
7 胡晓;传播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6年
8 白爱萍;传播学本科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董建盛;影响农业推广效果四大基本要素的传播学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10 余俊峰;面向信息社会的传播学专业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52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352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