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延安时期《边区群众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30 04:26

  本文关键词:延安时期《边区群众报》研究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边区群众报》 群众化 乡村建设 “第三种模式”


【摘要】:延安时期《边区群众报》是陕甘宁边区党委(后为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是主要面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党报。作为以“群众”命名的报纸,《边区群众报》一直围绕“群众”二字做文章,被陕甘宁边区群众亲切地称为“咱群众的报”。本论文将“《边区群众报》在办报实践中与群众互动的动态过程”定义为“群众化”。本论文旨在还原《边区群众报》独特的办报历程,呈现出该报不同于其他中共党报的特性。本论文不仅分析了《边区群众报》的新闻文本,还将其放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其群众化办报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延安时期《边区群众报》的群众化办报实践如何进行,其群众化办报有何价值?”通过解读《边区群众报》文本,分析相关历史文献,以及深度访谈等,研究发现:(1)《边区群众报》是一个群众化媒体,群众是传播者、受传者和传播渠道。报社组织和建立起广泛的大众通讯网,基层群众成为通讯员,参与办报。《边区群众报》大量采用群众语言,新闻文本通俗易懂,适应群众阅读需要。该报刊登的群众工作报道指导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密切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2)《边区群众报》的群众化也是农民化。该报的农业报道指导农民生产,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农业政策,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该报劳模报道与二流子报道相结合,彰显劳模作用,也改造了二流子,推动陕甘宁边区的乡村社会建设。该报女性报道塑造了妇女的劳动者形象,嵌入边区妇女日常生活,关注买卖婚姻、家庭暴力等问题,呈现了妇女社会空间的不断扩展的现实。该报副刊面向陕甘宁边区农村,刊登大量具有浓厚乡村情怀的作品,传播乡土文化。(3)《边区群众报》的定位为:群众化的小型地方党报。《边区群众报》不同于以延安《解放日报》为代表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办报模式和以重庆《新华日报》为代表的城市办报模式,而是形成了“第三种模式”,即群众化的通俗办报模式,实现了“党报”和“群众报”的统一。我们回望延安时期《边区群众报》的群众化办报,主要是将其视为中国共产党新闻传统的一部分,并与当下的中国社会建立一种联系,找寻其现实意义。我们重提“群众”的意义在于,强调新闻媒体应该以人为本,真正为群众(受众)服务。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219.29


本文编号:1353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353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8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