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微信舆论的传播学解读

发布时间:2018-01-02 07:17

  本文关键词:微信舆论的传播学解读 出处:《青年记者》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人际传播 社交媒体 双重优势 议程设置 传统主流媒体 群体传播 朋友圈 意见领袖 自媒体 新京报


【摘要】:正当前,微信已经成为涵盖交友、聊天、缴费、转账等诸多功能的社交媒体。与以往的以单项传播为主、反馈有效性较差的大众传播相比,微信传播具有实时阅读、随时随地分享并评论、互动性强的特点,兼具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重优势,成功抢占了用户的碎片时间,而朋友圈、聊天群等言
[Abstract]:At present, WeChat has become a social media with many functions, such as making friends, chatting, paying fees, transferring money and so on. WeChat communic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al-time reading, sharing and commenting at any time, and strong interaction. It has the dual advantage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uccessfully grabs up the fragment time of users, while Moments, chat group, and so on.
【作者单位】: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本、技术、制度影响下的网络媒体内容生产研究”(项目编号:16BXW02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206
【正文快照】: 当前,微信已经成为涵盖交友、聊天、缴费、转账等诸多功能的社交媒体。与以往的以单项传播为主、反馈有效性较差的大众传播相比,微信传播具有实时阅读、随时随地分享并评论、互动性强的特点,兼具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重优势,成功抢占了用户的碎片时间,而朋友圈、聊天群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兰;网络中的人际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1年03期

2 王志;人际传播中的信息残缺现象[J];现代传播;2003年02期

3 潇湘;珍视人对传播的享用——读《人与人的相遇 人际传播论》一书[J];国际新闻界;2003年04期

4 项国雄;黄晓慧;张芬芳;;新媒体与人际传播[J];传媒观察;2006年04期

5 覃宁;;浅析人际传播在网络中的影响[J];新世纪论丛;2006年01期

6 胡春阳;;西方人际传播研究的问题系及其由来[J];新闻大学;2007年02期

7 滕晋;;关于广告中人际传播作用的思考[J];现代视听;2007年08期

8 张进;黄俊华;;网络时代的人际传播特点[J];新闻前哨;2007年09期

9 王怡红;;中国大陆人际传播研究与问题探讨(1978-2008)[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05期

10 吴鸿雅;;人际传播之异化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雅洁;;人际传播中的语言误用[A];宜春社会科学——社科普及之窗专刊[C];2012年

2 曹国东;;话语圈:人际传播理论本土化思考[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3 何威;;QMC研究初探[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赵高辉;;圈子、想象与语境消解:微博人际传播探析[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论文集[C];2012年

5 张放;;网络人际传播中印象形成效果的实验研究[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1[C];2010年

6 胡一峰;;“虚拟现实”之人际传播:浪漫ICQ[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际关系学院 刘早;浅析当代大学生人际传播特点[N];许昌日报;2011年

2 王静 中国传媒大学;人际传播如何影响创造者成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刘蒙之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西方人际传播研究述评(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刘蒙之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西方人际传播研究述评(之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张建荣;景区形象塑造不可忽视人际传播[N];中国旅游报;2012年

6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王彦;社交媒介不能替代人际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孙少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人际传播和传统大众传播研究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华中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江作苏;网络世界离不开 “情理型”传播[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

9 于丹;中国电视:迎来人际传播的特色时代[N];中国教育报;2000年

10 魏武挥;媒体平台化[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涛;3G技术应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陈凡;论我国网络社会的人际传播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3 柏建波;网络游戏中的人际传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玉艳;关于网络人际传播本质的悖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晓菲;西方人际传播理论研究评析[D];武汉大学;2005年

6 孙琳;我国大陆地区人际传播研究评析[D];兰州大学;2007年

7 王丽辉;3G手机与人际传播[D];辽宁大学;2011年

8 牛炜玲;乡村社会人际传播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9 纪楠;从新浪微博看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及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郭敏;新媒体背景下的人际传播变迁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68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368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1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