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传播中的“影响力圈层”效应——基于媒体样本的实证挖掘与分析
本文关键词:社交媒体传播中的“影响力圈层”效应——基于媒体样本的实证挖掘与分析 出处:《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社交媒体的有效传播中,传受关系并不是发散态的,而是倾向于传者和受众在相同或相近"影响力层级"间的传播,形成趋同和趋近的"影响力流动圈"。在社交媒体的有效信息流动中,受众最有可能对和自己的影响力层级相近的传者进行反馈,传者得到的反馈最有可能来自和自己的影响力层级相近的受众。社交媒体中这种圈层和等级通路的形成,不仅与线下实体因素及社会属性的作用有关,也基于线上特征的"影响力层级"和话语圈层。对Twitter,YouTube,Google+,Flickr这四种在国际具有重要性和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样本,通过传受双向关联性、受传关联性、传受关联性等方式,计算和检验"影响力圈层"结构与层级相关性。结果显示,"影响力圈层"在所考察的几种典型媒体中都是存在和显著的。社交媒体研究需充分重视传受关系和传受结构中的"影响力圈层"效应和机制,以及在这种结构背景下的信息流动有效性和话语传播规律。
[Abstract]:The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of social media, transmission by the relationship is not divergent state, but tend to givers and receivers in the same or similar "influence level" between the convergence and reaching "influence flow circle". The effective flow of information in social media, the audience is most likely to close and feedback the influence level of the waiters, waiters are most likely to get feedback from similar and their influence level audience. Formation of this circle and grade pathway in social media, not only with the line entity factors and social attribute as relevant, also based on the online features of the influence level and discourse circle. For Twitter, YouTube, Google+, Flickr of the four important and representative i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social media samples, through two-way transmission by the association, the association of transmission by correlation method, calculation and check Check "correlation influence circle structure and hierarch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circle is significant in several kinds of media and the social media research. So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or and transmission by the structure of" influence circle "effect and mechanism, and in this stru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the flow of effectiveness and discourse propagation.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化对外社交媒体传播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CXW05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同济大学青年英才计划项目“社交网络‘情绪设置’效果与模型研究”(项目编号:20160647)
【分类号】:G206.3
【正文快照】: 一、引论与问题的提出新媒介环境下,强势崛起的社交媒体如Twitter、微博等,推动着“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公众传播和“参与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公共领域中的表达和接收也似乎显得更为自由发散和去中心化。在这种新语境下的传受关系中,谁都可以作为传者发声,具有丰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志安;束开荣;;微信舆论研究:关系网络与生态特征[J];新闻记者;2016年06期
2 朱天;张诚;;框架理论视域下互联网圈子的传播结构认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10期
3 白晓婷;;分众理论下的“圈层受众”理论及其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年17期
4 程蕾;赵艳艳;;人·圈子·社会:自媒体语境下的人际传播——基于对微博、微信使用情况的考察[J];新闻世界;2015年05期
5 朱天;张诚;;概念、形态、影响:当下中国互联网媒介平台上的圈子传播现象解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6 赵高辉;;圈子、想象与语境消解:微博人际传播探析[J];新闻记者;2013年05期
7 刘左元;李林英;;新媒体打破了以往社会分层的对话机制和模式[J];新闻记者;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果华;王琴;;情感动员、集体演出和意义构建:一个网络慈善事件的分析框架——以“罗一笑”刷屏事件为例[J];情报杂志;2017年08期
2 顾明正;;微信隐私:关系网络与边界管理[J];青年记者;2017年18期
3 徐翔;;社交媒体传播中的“影响力圈层”效应——基于媒体样本的实证挖掘与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4 胡江伟;周云倩;;情绪认知理论下高频转发微博的形成与传播[J];青年记者;2017年15期
5 戴斯敏;曲天谣;杜子程;;全民直播的隐喻:后现代视角下青年重建社群的尝试[J];青年探索;2017年03期
6 王思宇;薛可;;试析微信社交群内的新闻传播现象[J];新闻传播;2017年09期
7 徐翔;;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传播中的“话语圈层”效应[J];新闻界;2017年02期
8 曾凡斌;卢煜璇;;2016中国社会化媒体研究热点综述[J];现代视听;2017年02期
9 苏涛;彭兰;;多元化、精细化与范式创新:2016年新媒体研究的特点与进路[J];国际新闻界;2017年01期
10 吉强;;尊重规律:“互联网+”环境中的线上互动研究——网络意见人士统战工作再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卫星;;新媒体的媒介学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02期
2 熊茵;赵振宇;;微信舆情的传播特征及风险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3 严玲;;微信:媒介化生存的新物种[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4 雷跃捷;李汇群;;媒体融合时代舆论引导方式变革的新动向——基于微信朋友圈转发“人贩子一律死刑”言论引发的舆情分析[J];新闻记者;2015年08期
5 喻国明;张超;李珊;包路冶;张诗诺;;“个人被激活”的时代:互联网逻辑下传播生态的重构——关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观点的延伸探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6 熊忠辉;程刚;;微信的传播模式及其对舆论生态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年05期
7 杨柳;朱恒民;马静;;考虑次近邻影响的微博舆论观点演化模型[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年12期
8 朱天;张诚;;概念、形态、影响:当下中国互联网媒介平台上的圈子传播现象解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9 方兴东;张静;张笑容;潘斐斐;;基于网络舆论场的微信与微博传播力评价对比研究[J];新闻界;2014年15期
10 夏雨禾;;2010年以来的突发事件微博舆论及其变化趋势——基于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怎样看待社交媒体[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1年12期
2 马尔科姆;;被高估的社交媒体[J];当代传播;2011年03期
3 ;未来社交媒体10大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11年07期
4 启程;;社交媒体之“湿”与社会之痛[J];检察风云;2011年17期
5 曹博林;;社交媒体:概念、发展历程、特征与未来——兼谈当下对社交媒体认识的模糊之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国外媒体对记者使用社交媒体的规定[J];新闻记者;2011年12期
7 马小娟;;论社交媒体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J];中国出版;2011年24期
8 冯岩;;人文城市发展中的社交媒体管理[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9 文卫华;刘嘉丽;王雅萱;;试析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与边界[J];中国报业;2012年08期
10 翟菁;张莉钥;;谱写2011年社交媒体研究“五部曲”[J];今传媒;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袁靖华;;微博的理想与现实——兼论社交媒体建构公共空间的三大困扰因素[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2 洪婧茹;;社交媒体与上海大学生的环保参与:从线上关注到线下行动[A];中华新闻传播学术联盟第六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3 王斌;郑满宁;;扭转“逆差”:社交媒体时代国人形象传播机制及策略[A];新闻学论集(第30辑)[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军 编译;社交媒体营销助推器还是新航向?[N];中国民航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陈晓平;社交媒体重构商业?[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3 一鸣;出版商介入社交媒体的危险[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4 Chris Nerney;社交媒体带来的5大安全威胁[N];网络世界;2011年
5 李鑫源;社交媒体影响不容小窥[N];科技日报;2011年
6 陈晓平;社交媒体的“葫芦论”[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7 肖明超(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社交媒体引发营销裂变[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8 文化学者 常江;社交媒体的“情绪化”[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9 朱永磊 贝恩大中华区电信、媒体与高科技业务主管;如何成为社交媒体的长期赢家[N];通信产业报;2012年
10 记者 赵中文;东南亚企业倾向利用社交媒体经商[N];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雪;复杂网络链路分析与社交媒体预测[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罗准辰;社交媒体中的信息检索与传播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丹尼尔;社交媒体在企业传播中的使用:可口可乐中国和可口可乐加纳案例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朱星玮;社交媒体信息结构化组织及其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5 谢松县;社交媒体中观点信息分析与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6 陈夏雨;工作场所中企业社交媒体可供性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7 唐李洋;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Twitter营销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絮;社交媒体广告的表现策略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2 吕蒙;网络社交媒体关系网络与品牌传播[D];辽宁大学;2013年
3 吴祖宏;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问卷编制及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4 张茜茹;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的测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徐蕾;政务社交媒体用户使用意愿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6 巩丽;社交媒体对电视节目受众观看行为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7 邹姝玉;社交媒体自我表达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8 秦晶晶;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其情绪启动效应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蒋胜;基于社交媒体网络的消费者网购决策及商品推荐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10 任雁;“文化迁徙”背景下中国留学社交媒体使用的“两栖”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97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397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