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涂鸦表情包:审丑狂欢抑或娱乐的大麻
本文关键词: 涂鸦表情包 审丑 社交 亚文化 出处:《探索与争鸣》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涂鸦表情包已成为流行的网络景观。网民在社交过程中生产替身,并通过隐喻与娱乐的方式进行情感表达,从而进行群体交往与互动。许多涂鸦者为获取社交报酬而进行展演,具有一定的功利诉求,而其互动过程中体现的碎微化、情色消费、犬儒主义现象,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因此,重申网络意义生产与消费的文化价值,显得十分重要。
[Abstract]:Graffiti facial expression pack has become a popular online landscape. Internet users in the social process to produce a double, and through metaphor and entertainment for emotional expression. Many graffiti show for social reward, have a certain utilitarian appeal, and its interactive process reflected in the fragmentation, erotic consumption, cynicism phenomenon.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reaffirm the cultural value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传播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13AXW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206
【正文快照】: 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广泛普及与网络社交的流行,网络涂鸦表情包已成为流行的网络景观,如“暴走漫画”“还珠格格”“杜甫很忙”形象涂鸦等表情包系列颇受网民欢迎。网络涂鸦表情包的生产与消费迎合了网民社交与娱乐需求,又在其传播过程中衍生新的亚文化现象,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杜丹;;网络涂鸦中的身体重塑与“怪诞”狂欢[J];青年研究;2015年05期
2 周宪;;时代的碎微化及其反思[J];学术月刊;2014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程节;;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对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年09期
2 蒋建国;李颖;;网络涂鸦表情包:审丑狂欢抑或娱乐的大麻[J];探索与争鸣;2017年01期
3 曹婧;;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与使用[J];新媒体研究;2016年23期
4 杨沉;;消解与建构:基于文化视角的微阅读考察[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年11期
5 沈艺虹;;大学新闻写作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写作(上旬刊);2016年11期
6 栾雪梅;;“微时代”的经典阅读推广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6年18期
7 杨沉;;全民阅读视角中的微阅读推广建构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6年05期
8 马中红;;2015年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前沿景观[J];青年学报;2016年03期
9 陈冰心;;微文化生态下个人类微信公众号的策展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6年15期
10 纪建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年度报告(2014)[J];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2015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杜丹;;颠覆、抵制与游戏——网络文字涂鸦的亚文化话语空间建构[J];国际新闻界;2014年11期
2 E.H.贡布里希;郑_;;涂鸦、移情与无意识[J];美术观察;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兰;;网络审丑“生态链”的建构分析[J];东南传播;2011年05期
2 罗孝廉;吴佳丽;;批判型文章“审丑”的价值[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3 任火;论审丑在审稿中的应用[J];编辑之友;2000年04期
4 高艳庆;;网络世界的“审丑”现象初探[J];新闻世界;2011年04期
5 马春花;方亭;;电视相亲节目审丑现象分析——以《非诚勿扰》为例[J];青年记者;2014年05期
6 杨曙;;超越表象的征婚——审丑与愚乐至死[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汪岚;;“审丑”之思:电视相亲节目解析[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年03期
8 阎怀兰;;负面题材报道中的审丑意识[J];新闻爱好者;2012年04期
9 倪学礼;李杰;;驱逐灰暗 点亮生活——对近年来中国影视剧创作的若干思考之一[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10 秦文君;;惊心的发现[J];编辑之友;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珏;;不容忽视的写作视角----审丑[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沐松风;炫丑与审丑都是一种病态[N];人民日报;2014年
2 王新荣;警惕相互呼应的“炫丑”与“审丑”[N];中国艺术报;2014年
3 曹虹;审丑趋势下的二人转[N];吉林日报;2009年
4 华阳;审丑为何不疲劳[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王艳春;莫让食品安全“审丑”透支诚信[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2年
6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马丁;审丑不会开启一个时代[N];光明日报;2013年
7 记者 涂铭 卢国强;审丑产业链揭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8 肖国忠;抵制恶俗炒作须除“审丑”趣味[N];光明日报;2011年
9 乔燕冰;为什么如此流行“审丑”?[N];中国艺术报;2011年
10 木头;何妨以审丑狂欢抵御抑郁来袭[N];检察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云萍;审美与审丑[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雪玲;残雪小说的审丑空间[D];延边大学;2015年
2 唐明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丑教育[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陈心恬;当代中国“审丑”现象解析[D];黑龙江大学;2015年
4 杨思涵;异样的“锋”芒[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付晓洁;以钟馗为例看中国传统审丑心理[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6 沈文平;论苏童小说的审丑艺术[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7 顾忆涵;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丑因素及审丑教育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8 黄晓艳;杨争光笔下的偏执人物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9 孙宏宇;艺术伦理视域下大学生“审丑”现象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10 余华盛;杨争光的审丑意识及其表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63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463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