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形成中的视觉隐喻与听觉隐喻——关于杜威与李普曼一段学术争论史的再考察
本文关键词: 舆论 杜威 李普曼 听觉隐喻 视觉隐喻 出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杜威与李普曼曾就舆论的形成进行了一段学术争论。李普曼认为舆论的形成是一种视觉隐喻,坚持视觉文化传播的观点;而杜威则认为舆论的形成是一种听觉隐喻,坚持的是听觉文化传播观点。围绕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播观,两人在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即舆论的形成依靠的是言语还是文字、交流还是再现、以及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民众是旁观者还是参与者?显然,根据杜威的观点,舆论的形成依靠的是言语、交流与民众的参与。接着,探讨了杜威思想的现代意义:一是从听觉文化方面;二是从其民主政治思想方面。最后,结合20世纪语言论转向的问题探讨了杜威从语言符号切入来探讨其民主政治思想的原因,认为只有言语而不是文字才能形成舆论并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这也凸显了听觉文化传播的当代意义。
[Abstract]:In 0th century, Dewey and Lipman had an academic argument on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opinion. Lippman believ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opinion was a visual metaphor and insisted on the view of visu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Dewey holds that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opinion is a kind of auditory metaphor and insists on the viewpoint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hearing. Around two different view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two people demonstrate in three aspects, that is, whether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opinion depends on words or words. Exchange or reappearance, an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is the public a bystander or a participant? Obviously, according to Dewey,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opinion depends on words, communication and popular participation. Then, it discusses the modern meaning of Dewey's thought: first, from the aspect of auditory culture; secondly, from its democratic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light of the turn of linguistic theory in 20th century, Dewey discusses the reasons of his democratic political thou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symbols, and holds that only words, not words, can form public opinion and realize real democratic politics. This also highlights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auditory cultural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莫言小说的语象与图像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5CZW001)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乐山;;李普曼——美国资产阶级的策士[J];新闻业务;1961年03期
2 斯人;;中国会有李普曼吗?[J];新闻记者;1989年06期
3 ;李普曼怎样写评论[J];新闻界;1990年06期
4 冯英子;;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李普曼?[J];新闻记者;1992年06期
5 陈尚忠;;李普曼的“遗憾”[J];新闻战线;2013年12期
6 罗慧;;事实、新闻与自由:李普曼新闻报道观的理论遗产与现实困境[J];理论月刊;2008年11期
7 许身健;;防止“带偏见的真相”[J];检察风云;2008年08期
8 陶书霞;;论沃尔特·李普曼在传播学史上的学术地位[J];新闻爱好者;2010年06期
9 马雨桐;;梁启超和李普曼的中西舆论观差异对比[J];东南传播;2010年05期
10 叶青青;;重访李普曼:新闻何以成为民主的一种表达方式[J];国际新闻界;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明轩;;重读李普曼与杜威的论战:为李普曼翻案[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姜华;传统民主的困境[N];中华读书报;2013年
2 吴越 胡翼青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普曼新闻专业主义观溯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陶丽;李普曼公众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路雨彤;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思想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帆;对于舆论的另一种思考[D];兰州大学;2008年
4 贺婷婷;李普曼舆论学思想及其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孙巍;梁启超与李普曼新闻传播思想比较及现实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金顺;李普曼及其《民意》(Public Opinion)一书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7 张杨;杜威与李普曼公众之争的现实意义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04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504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