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调查与中国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本文选题:“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切入点:外国青年 出处:《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10个相关国家的跨国实证调研,探究外国青年群体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情况,并提出对应的研究策略。通过对3134个样本的调查发现,在中国文化内容接触形式方面,来中国旅游、和中国人交朋友、参加中国节事活动是外国青年愿意接触中国的类型。在文化认知渠道方面,信息社会的崛起使互联网成为外国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重要信息通道,同时人际网络对文化传播的促进效应显著。"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在政治互信、经济融合的发展前提下,更需要文化包容来促进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Abstract]:Based on the transnational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10 countries along Belt and Roa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gnition of foreign youth groups to Chinese culture,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research strategies. In terms of the form of contact with Chinese cultural content, visiting China, making friends with Chinese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Chinese festival activities are the types of foreign youth willing to contact China. In terms of cultural cognitive channels, With the rise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formation channel for foreign youth to contact Chinese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interpersonal network o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remarkabl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bridge and leading role of culture. Under the premise of political mutual trust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Cultural tolerance is also neede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Destin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基金】: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国家社科基金双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15MZD013)
【分类号】:G122;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弧角;重建中国文化从不说谎开始[J];北方经济;2000年03期
2 王晓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缺什么?[J];文艺争鸣;2000年06期
3 江蓝生;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健康发展——《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序二[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谢绳武;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序三[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次旺诺布;呼唤飘泊的爱之精灵——论中国文化中的缺憾[J];西藏艺术研究;2002年02期
6 马儿;;域外中国文化(外两篇)[J];出版广角;2002年07期
7 刘文辉;试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8 耿开君;建构一个评价中国文化的理论框架[J];南开学报;2002年05期
9 高思新,朱杰;在否定之否定中走向新世纪——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思潮回顾[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10 ;百名学者论中国文化[J];博览群书;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新华;;创新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杨栋;;来鲁外国文教专家中国文化全方位导入及调适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3 刘述先;;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4 刘仲林;;论中国文化和科学文化会通的新文化建设[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涂可国;;试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6 王蒙;;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7 郭国祥;郭曙岩;;论中国文化的世俗化趋势及其健康发展[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冯永丽;张棣;谢育波;马春波;;养生与中国文化主观性特征[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王媛媛;;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叶小青;邵勇;;“和平发展”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小禾;理论贫乏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新华社记者 陈俊侠;让世界感知中国文化[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亚萌;政协委员热议中国文化“走出去”[N];中国艺术报;2009年
4 温儒敏 北京大学中文系;传播中国文化不妨学学林语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驻欧记者 王钰深;了解中国文化,,从了解春节开始[N];解放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鲍蔓华;保持中国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N];人民政协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张玉玲 易运文 邱 s
本文编号:1579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579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