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离开《大公报》的原因探析
本文选题:范长江 + 《大公报》 ; 参考:《新闻大学》2017年03期
【摘要】:范长江何以离开《大公报》,是新闻史学界一个"公案"。本文在分析范长江本人对此问题的解释和相关当事人与学者的不同说法基础上认为,政治立场虽是范长江离开《大公报》的深层原因,但非直接原因;因上夜班问题与张季鸾争吵,虽为导致范长江离开的直接原因,但非唯一原因;范长江离开《大公报》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思想上日益接近共产党、与王芸生等人员的紧张关系、与刘汝明的矛盾及刘汝明对其所谓"敲竹杠"的指控、热衷组织"青记"与《大公报》"不党"方针间的矛盾等因素长期积累,借着夜班问题上与张季鸾的争吵而突然爆发,遂产生范长江被辞离开《大公报》之结果。因此,范长江离开《大公报》既属偶然,也属必然,是偶然中隐含着必然的一种结果。
[Abstract]:Why Fan Changjiang left Ta Kung Pao is a public case in the field of news histo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an Changjiang's explanation of the problem and the different opinions of the relevant parties and scholars, this paper holds that although the political stand is the deep cause of Fan Changjiang's departure from Ta Kung Pao, it is not a direct one. Arguing with Zhang Jiluan over the problem of night shift is the direct cause, but it is not the only reason, but it is the result of long-term accumulation and joint action of various factors. Politically and ideologically, increasingly close to the Communist Party, tension with Wang Yunsheng and others, contradictions with Liu Ruming and Liu Ruming's accusations of so-called "racketeering."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Qing Ji" and "Ta Kung Pao" and "not Party" policy accumulated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quarrel with Zhang Jiluan on the night shift issue suddenly broke out, resulting in the resignation of Fan Changjiang from the Ta Kung Pao [Ta Kung Pao]. Therefore, Fan Changjiang's departure from Ta Kung Pao is both accidental and inevitable.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心态研究(1912-1949)》(14BXW008)
【分类号】:G219.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晓慧;《大公报》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运动[J];近代史研究;2001年06期
2 自立;文革文风不死——笑谈关于《大公报》的是非[J];红岩春秋;2001年05期
3 白永达;;也谈《大公报》[J];博览群书;2001年01期
4 瑞青;;我眼中的大哥——记《大公报》特约记者瑞年堂兄的点点滴滴[J];学问;2002年04期
5 贾晓慧;论《大公报》的报业观:以20世纪30年代为例[J];史学月刊;2002年08期
6 穆欣;《大公报》拥蒋反共的阶级根源[J];新闻爱好者;2002年01期
7 方汉奇;为《大公报》辨诬——应该摘掉《大公报》“小骂大帮忙”的帽子[J];新闻爱好者;2002年12期
8 方汉奇;为《大公报》辨诬——应该摘掉《大公报》“小骂大帮忙”的帽子[J];新闻大学;2002年03期
9 吴廷俊,范龙;《大公报》“敢言”传统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底蕴[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03期
10 周葆华;质疑新记《大公报》的“小骂大帮忙”[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继忠;;建构与争议:新记《大公报》“小骂大帮忙”历史标签研究[A];新闻学论集第29辑[C];2013年
2 杨柳;;从《大公报》征婚广告看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与时代特色[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3 骆萍;;试论重庆版《大公报》的抗战诗歌翻译[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葆;《大公报》保存经过[N];光明日报;2001年
2 刘鲁宁 中国国家图书馆典阅部;《大公报》史话(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胡邦定;毛泽东拍板《大公报》进京[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4 记者吴长生、刘光金;《大公报》举行创刊百年庆祝酒会[N];人民日报;2002年
5 ;诞生于天津的《大公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6 侯杰 秦方;杨刚的阳刚之气[N];人民政协报;2003年
7 王鹏;《大公报》的“星期论文”[N];团结报;2001年
8 王鹏;1943年豫灾报道与《大公报》停刊[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9 周之懋;《大公报》不可缺少的一次停刊[N];中国商报;2003年
10 张祝山;关于《大公报》停刊的补充[N];中国商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吴斌;《大公报》宪政言论分析(1902-1949)[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陈建新;《大公报》与抗战宣传[D];浙江大学;2006年
3 孙会;《大公报》广告与近代社会(1902~1936年)[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洪芳;《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D];苏州大学;2010年
5 喻春梅;长沙《大公报》(1915-1927)与湖南社会思潮[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汪前军;《大公报》(1902-1916)与中国广告近代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陈志强;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其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文健;记忆与想象:近代媒体的都市叙事[D];南开大学;2012年
9 贺碧霄;新闻范式更替: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习惠;“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副刊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孟军;新记《大公报》的用人策略和启示[D];广西大学;2008年
3 杨洁;从《大公报》舆论看民初京津地方对西俗的反应[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敏;新记《大公报》政治立场的历史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5 赵云龙;新记《大公报》的特色及方法论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田拥军;新记《大公报》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D];中南大学;2009年
7 位娜;浅析抗战前十年《大公报》与西北开发[D];河南大学;2010年
8 韩晓;新记《大公报》的职业化理念与实践[D];武汉大学;2005年
9 葛凤;《大公报》与近代灾荒救济[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颖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湖南《大公报》[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955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795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