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涵化理论的研究
本文选题:新媒体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参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摘要】:新媒体兴起带来了大众媒体传播环境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体传播方式也随之有所改变。基于传播学的涵化理论对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涵化作用进行分析可知:新媒体带来信息多样选择和多元表达,让人们感觉到了更加真实鲜活的"象征性现实";新媒体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在新媒体构建的"关系网络"中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要更好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以文化内涵为切入点,通过新媒体传播真实鲜活的"象征性现实"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化作用,达到"以文化人"的传播效果;强化主流话语权,依托新媒体"关系网络"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氛围,从而达到"以理服人"的传播效果。
[Abstract]:The rise of new media has brought great changes to the mass media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media communication mod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has also chang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cculturation of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acculturation function of new media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new media brings multiple choices and expressions of information. It makes people feel more real and vivid "symbolic reality"; the new media reshap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it is easier to produce strong "resonance" in the "relationship network" constructed by the new media. Therefore, in order to better sprea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e should tak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spread the real and vivid "symbolic reality" through the new media, and enhance the accultur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achieve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cultural person", to strengthen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right, to build the "resonance" atmospher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by relying on the new media "relationship network", so as to achieve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convincing people with reason".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利用新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15JDSZ2026)
【分类号】:G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林功成;李莹;;涵化理论的新进展:作为方法论的直觉加工模型[J];国际新闻界;2012年02期
2 陈龙;媒介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意识形态的涵化[J];国际新闻界;2002年05期
3 麦克·摩根,詹姆斯·尚翰,龙耘;涵化研究的两个十年(上)——一个总体评估和元分析[J];现代传播;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倩;;信息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年06期
2 马志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始点及启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3 左丽敏;;网络交易行为失范规制的方法与对策[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4 邵云蛟;占晓云;吴屏;;互联网用户行为的分析方法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年11期
5 邵云蛟;占晓云;吴屏;;电力信息网用户行为分析系统需求设计[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年20期
6 王昌达;王茜仪;;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网络舆情快速预测方法[J];数据通信;2016年05期
7 杨国杰;;论网络诈骗犯罪的被害人[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8 李莉;张超然;刘丹;李纪成;;移动APP开发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5期
9 游建雄;;新媒体视域下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年04期
10 方钱;刘玉秀;干振华;史兆荣;;网络渲染下医疗纠纷的危机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扬;;进展与困境——近期海外涵化理论研究述评[J];新闻世界;2013年08期
2 罗佳;;网络时代“涵化理论”的继承与挑战[J];新闻传播;2014年04期
3 李瑞雪;;涵化理论研究沿革与现状综述[J];传播与版权;2014年07期
4 蔡骐,杨静;关于涵化理论的历史考察和方法论反思[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石长顺;周莉;;新媒体语境下涵化理论的模式转变[J];国际新闻界;2008年06期
6 姜恬;;对涵化理论批判研究的几点思考[J];新闻世界;2011年05期
7 赵世瑾;;中国涵化理论沿革和发展现状综述[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8 马勃;张哲;;从问题意识角度看“涵化理论”的形成发展[J];新闻传播;2014年04期
9 蔡骐;蒋丹霞;;反腐题材电视剧:类型及影响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6年09期
10 林功成;李莹;;涵化理论的新进展:作为方法论的直觉加工模型[J];国际新闻界;201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姣;试分析卡通暴力内容对小学生的涵化作用[D];河北大学;2012年
2 张承欢;韩剧在台湾热销的关键因素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266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926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