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意与传播研究
本文关键词: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意与传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人们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大力弘扬和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位电视媒体人应尽的职业责任。我国电视节目的制作普遍存在着“跟风”“同质化”等现象,导致观众对节目日益产生疲劳感和排斥感。如何避免该类电视节目出现类似问题,深入探究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制作创意与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要想让更多的观众接受并喜欢,除了节目的内容要对观众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之外,与节目的传播理念也密不可分。此篇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首先是绪论部分,此部分内容包括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的意义,并根据文章的论点对相关论文进行细致的归纳总结,继而简单的指出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立意。第一章对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概述,重点对节目类型内涵的界定以及此类电视节目的社会功能、发展历程、传播语境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第二章对于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指出现存节目中出现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创作中才能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使节目朝着精品化方向发展。第三章对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意策略进行了剖析。通过节目的定位策略、内容创新、形态创新以及营销创新四个方面来对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意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整理。第四章从传播要素、传播策略、传播效果三个方面对该类节目的传播系统进行分析,结合案例分别对以上几个部分进行论述。结语部分对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在创意和传播方面应该把握方向,充分融合多种媒介,避免出现其他类节目出现的问题。当前,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受众也对喜爱的节目给予肯定。总的来说,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意与传播方面虽然较之以往的电视节目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改善,但是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和不足,在对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之上,发现其主要问题并找到对策是较为紧迫的。
【关键词】: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 创意策略 传播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5
- 第一节 研究背景8-9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意义9-14
- 一、研究现状9-13
- 二、可行性分析13
- 三、选题意义13-14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立意14-15
- 一、研究方法14
- 二、创新立意14-15
- 第一章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概述15-27
- 第一节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内涵界定15-17
- 一、业内存在的几种说法15-16
- 二、概念界定16-17
- 第二节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社会功能17-20
- 一、文化宣传功能17
- 二、消遣娱乐功能17-18
- 三、教育功能18-20
- 第三节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20-23
- 一、综艺晚会时期20
- 二、互动游戏时期20-21
- 三、益智博彩时期21
- 四、“真人秀”时期21-22
- 五、文化类综艺时期22-23
- 第四节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语境23-27
- 一、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环境23-24
- 二、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动因24-27
- 第二章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27-32
- 第一节 市场价值未获充分体现27
- 第二节 文化内涵有待继续深挖27-28
- 第三节 节目样态尚需不断创新28-32
- 一、节目形式简单且雷同29-30
- 二、节目中“秀”的成分较大30
- 三、嘉宾和选手的不合理设置30-32
- 第三章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意策略32-43
- 第一节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定位策略32-35
- 一、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理念识别32-33
- 二、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行为识别33-34
- 三、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视觉识别系统34-35
- 第二节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内容的创新35-37
- 一、传统文化符号的成功嵌入35-36
-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性36-37
- 第三节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形态的创新37-40
- 一、灵活多样的赛制设定37-38
- 二、真人秀的归属38-39
- 三、娱乐化表现形式39-40
- 第四节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营销的创新40-43
- 一、APP营销40
- 二、手机二维码营销40-41
- 三、微博营销41
- 四、活动营销41-43
- 第四章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系统分析43-53
- 第一节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要素43-45
- 一、实力雄厚的创作团队是节目可看性的首要保证43
- 二、新颖独特的传播内容是节目吸引人的关键要素43-44
- 三、充分调动的传播媒介是吸引受众的重要方式44-45
- 第二节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策略45-50
- 一、注重栏目品牌的塑造45-46
- 二、立体化传播46-48
- 三、优化节目播出策略48-50
- 第三节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效果50-53
- 一、唤醒国人的文化意识50
- 二、转变受众的文化态度50-51
- 三、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51-53
-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6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56-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澍;做好电视综艺节目导播的几点体会[J];声屏世界;2000年12期
2 宋烨;试谈电视综艺节目的个性化追求[J];当代电视;2000年S3期
3 修海林;电视综艺节目在多元文化中的定位与选择[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赵捷,艺典;谈电视综艺节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01期
5 王澍;挑战电视综艺节目[J];声屏世界;2001年09期
6 焦晓军;敢问路在何方——对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思索[J];当代电视;2002年09期
7 李永明,麻剑辉;电视综艺节目的法律保护[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12期
8 袁风华;;质疑电视综艺节目中的“168”[J];中国老区建设;2003年12期
9 焦晓军;电视综艺节目娱乐性的误区[J];东方艺术;2004年S1期
10 张红生;电视综艺节目的趋势及对策[J];视听界;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史雪颂;;电视综艺节目创新的新趋势——以中国好声音为例[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祥;电视综艺节目亟需提升文化品位[N];文艺报;2003年
2 徐大文;电视综艺节目急需文化内涵建设[N];中国文化报;2012年
3 吴学安;电视综艺节目何时走出“跟风”怪圈[N];金融时报;2013年
4 何勇海;电视综艺节目“扎堆”三忧[N];河北日报;2013年
5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张政法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长江学者 胡智锋;电视综艺节目“引进”为何愈演愈烈[N];光明日报;2013年
6 云志;电视综艺节目“守正”也要“出奇”[N];光明日报;2013年
7 驻马店电视台 党威;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N];驻马店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焦雯 实习生 薛帅;电视综艺节目:“拷贝”模式何时休[N];中国文化报;2013年
9 吴学安;电视综艺节目背后的创意缺乏[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4年
10 王志军;对电视综艺节目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林;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在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赵莉;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中的表演元素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柳静;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琳媛;我国电视综艺节目“三俗”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向梦龙;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6 白海天;电视综艺节目的品质与品牌构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7 郑骁骁;台湾电视综艺节目“政治秀”的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王延华;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品牌塑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慧;电视综艺节目公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张世玉;狂欢理论观照下的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冷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意与传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1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51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