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关于“抗日战争”的报道情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5 22:03
本文关键词: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关于“抗日战争”的报道情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作为我国历史中一段不可抹去的艰难历史,不同时代的人对抗日战争的记忆可能有所不同。新闻媒介作为最重要的“历史记录者”之一,对于抗日战争这个媒介事件,肩负着如何看待过去、审视现在和展望未来的责任。作为传统媒体的纸媒,无论是党报党刊,还是市场化的报纸,都专门辟出一定的版面,对抗日战争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本文选取了《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它作为我国第一大报,是最具有权威性,最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完全能够体现我国的新闻媒体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构方式,也最能够代表国家意识形态对媒介话语的影响。本文以“议程设置理论”和“新闻框架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托,采用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建国以来(1949年—2015年)《人民日报》每年的8月和9月期间对于抗日战争的报道进行样本收集,得到了1158个有效样本,通过定量统计可以得出,《人民日报》在抗日战争胜利“整十”周年的年份,报道数量会猛增,并且78%的相关报道在《人民日报》次重要位置;从体裁上看,新闻评论体裁类型的文章占总报道量的1/3;从主题上看,纪念式报道在文章中最为常见;在媒介框架上,《人民日报》主要选取了三个报道框架:历史框架、国耻框架及和平框架。并且发现在不同的时期,报道的侧重点也是有所不同的,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形态。通过对文本的定性分析,可以看出《人民日报》主要采取了主题凝练、宣示立场和以“英雄”为中心的叙事模式。
【关键词】:抗日战争 议程设置理论 框架理论 集体记忆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1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导言8-21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缘起9-11
- 一、新闻框架所形成的拟态环境9-10
- 二、新闻传媒对抗日战争记忆的建构10-11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对象11-13
- 一、研究意义11-13
- 二、研究对象13
- 第三节 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13-15
- 一、研究路径13-14
- 二、研究方法14-15
- 第四节 文献综述15-21
- 一、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研究综述15-18
- 二、集体记忆研究综述18-19
- 三、媒介对抗日战争建构的研究综述19-21
- 第一章 《人民日报》抗日战争报道的量化分析21-30
- 第一节 抗日战争新闻报道的数量分析21-25
- 一、“整十”周年报道数量猛增21-23
- 二、总体上报道数量呈上升趋势23-24
- 三、报道版位多位于次重要版位24-25
- 第二节 抗日战争新闻报道的体裁与主题数量分析25-30
- 一、按新闻体裁分类:新闻评论和回忆类体裁文章居多25-27
- 二、按新闻主题分类:纪念式报道最常见27-30
- 第二章 《人民日报》抗日战争报道的框架及报道策略30-37
- 第一节 抗日战争报道议题框架分析30-34
- 一、历史框架:认同党政权威30-32
- 二、国耻框架:勿忘国耻 共襄复兴32
- 三、和平框架:珍爱和平 展望未来32-34
- 第二节 《人民日报》建构抗日战争议题的策略34-37
- 一、主题凝练:宣示立场、点明主旨34-35
- 二、以“英雄”为中心的叙事模式35-37
- 第三章 《人民日报》报道方式的特点以及议题的时代变迁37-47
- 第一节 《人民日报》抗日战争报道方式的特点37-41
- 一、发表纪念报道,成为建构抗日战争记忆的重要时机37-38
- 二、解读抗战史实,重新建构抗日战争记忆38-39
- 三、纪念场所举办活动,提取抗日战争记忆的线索39-40
- 四、使用抗日战争的图片,形成对抗日战争的“新闻聚像”40-41
- 第二节 抗日战争报道议题的时代变迁41-47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强化政治认同多政治宣传和说教42-43
- 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时期:政治导向加强党政权威43
- 三、改革开放后:全社会参与抗战纪念纪念形式多样43-45
- 四、新世纪以来:淡化政治色彩强化价值认同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1
- 后记51
本文关键词: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关于“抗日战争”的报道情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10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51030.html